大河报 · 豫视频记者 张亚林
" 别家发钱,咱不光发钱,还把职工父母接来吃团圆饭!"2025 年中秋,当多数企业用现金红包 " 速战速决 " 过节时,河南省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河南矿山 ")的厂区里却格外热闹 —— 连续两日的中秋孝文化节晚会上,10000 余名职工父母围坐餐桌,看着子女上台领奖,接过企业递来的鲜花与红包,现场不时响起欢快的笑声。这场总投入超 2000 万元的活动,把 " 发钱 " 与 " 团圆 " 绑在一起,也让创始人崔培军的 " 孝文化 " 经营逻辑,成了最鲜活的现场教材。
2000 万办宴不只是 " 多花钱 ",现场藏着比现金更暖的细节
" 给职工每人发 2000 元,1000 多万就能解决问题,办晚会却要花 2000 万,值吗?" 河南矿山创始人崔培军在晚会致辞中讲述了公司管理层关于过节发钱和办晚宴的争论。面对台下职工,崔培军当众算了笔 " 双向账 ":活动现场,每位到场家属不仅能吃团圆饭,还能收到鲜花与 600 元心意金;更关键的是," 把大家聚在一起,让孩子给父母敬杯酒、唠唠嗑,这种‘孝’的仪式感,钱买不来。"
" 企业想得比自家孩子还细!" 晚会现场,职工母亲李阿姨举着鲜花直言," 孩子在这企业里上班家长放心,能把孩子教育好。" 受孝文化熏陶,河南矿山的职工攀比着对老人尽孝。" 你看,这是俺儿媳妇知道我爱吃软的,特意给我盛了粥。" 参加中秋晚宴的宋阿姨对坐在身边的儿媳赞不绝口," 只要是儿媳妇在家,第一碗饭都是给我盛,企业发福利时特意叮嘱‘把心意带给父母’,俺儿媳真就原封不动交到我手上。"
现场的 " 双向温暖 " 不止于此。餐桌上,糖醋里脊、红烧大鲤鱼等家常菜摆得满满当当,都是提前问过职工父母口味定下的菜单;为服务好参加晚宴的家人,700 名员工服务人员忙里忙外,甚至每两张餐桌就安排一名服务业人员专职服务。
十年 " 发钱 " 不止步,从补贴到兜底,把职工难处当 " 自家事 "
" 办孝文化节不是突发奇想,给职工和家属‘发钱’,我们已经做了 12 年。" 崔培军说,从 2012 年开始,河南矿山就组织各种孝亲活动。除了每年中秋节的团圆晚宴,每年春季还组织孝文化旅游节,他都会带着几千名员工父母到全国各地观光旅游,吃、住、行全免费。
除了常规补贴,企业更把 " 帮职工渡难关 " 当成责任。晚会上,崔培军分享的 " 员工买房 " 故事,让台下掌声雷动。一名职工因婚恋需在市区购房,家中自建房已耗尽积蓄,向他求助 " 借 15 万 " 时,他直接回应:" 给你 20 万,踏实买!"
这些年,类似的 " 兜底 " 故事还有很多:职工子女上学难,企业帮忙联系学校;职工家里受灾,企业都会第一时间送物资、发补助。" 企业赚了钱,就得让职工活得有尊严。" 崔培军说," 我就是觉得,职工跟着企业干,企业就得对他们负责。"
12 年孝文化节成 " 固定约定 ",全年活动不断,把 " 家文化 " 融进日常
今年已是河南矿山举办中秋孝文化节的第 12 年,除了这场 " 重头戏 ",企业全年还有多个 " 固定活动 ",把 " 孝文化 " 和 " 家文化 " 落到实处。每年春节前,企业会组织管理层带队到困难职工家里慰问,送去米面油和慰问金;清明节前后,开展 " 孝文化感恩旅游 " 活动,组织职工父母逛景区,所有费用由企业承担。
日常工作中,企业也处处透着 " 家 " 的温度:职工结婚,企业送 " 新婚礼包 ";职工家里有红白事,企业都会派人上门帮忙。" 不是只有过节才想起职工,而是把关心融进每天。" 夏天给职工送清凉,冬天发保暖用品,这些 " 小事 " 已坚持了十几年。
在崔培军看来,企业的 " 发钱 " 和 " 办活动 ",本质是传递一种理念:" 企业不只是赚钱的地方,更是一个家。让职工感受到温暖,他们才会把企业当成家;职工心里装着家、懂得孝,才能更踏实工作,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如今,在河南矿山,孝顺父母 成了职工之间的 " 默契 ",不少年轻职工主动帮父母换家电、教父母用智能手机,这些变化,正是企业 12 年坚持 " 孝文化 " 的最好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