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五十年春风化雨,中欧从相识到相知,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合作之路。“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段跨越山海与制度差异的关系,如今已不仅是一份经贸数据的增长图谱,更是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之间思想互鉴、理念交汇的深层对话。
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再遇见——中欧建交50周年特别策划》,其中邀请数十位来自中国与欧洲各国及欧盟机构的各界代表性人物,通过他们的亲历、记忆与洞见,讲述这段关系如何影响着个体、社会乃至世界的走向。我们努力呈现一幅更加立体的中欧人文关系图景,也倾听他们对中欧未来的真诚期待。
这一次,我们对话的人物是:法国厨师、美食博主戴广坦(Corentin Delcroix)。
“一个有着中国胃的法餐厨师”,这是戴广坦(Corentin Delcroix)对自己的介绍。 出生在法国北部城市里尔,戴广坦和中国结缘已经将近20年。最初是在北京求学,主修工商管理,毕业工作后发现不是自己兴趣所在,回到法国博古斯学院学习烹饪,又因为机缘巧合,2010年重回中国,并定居上海。
在上海的工作室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戴广坦谈起中国美食如数家珍:梅干菜、咸蛋黄、内蒙古的奶制品都是他的“心头好”,还热切期盼中国的美食特产可以推广到欧洲。在去过了中国的很多地方后,戴广坦以美食为引,串起中国和欧洲在地理、饮食文化上的共性,“地理上同在北方的东北菜和德国菜很像,都有腊肠、酸菜、血肠”;“往南走粤菜偏原汁原味,意大利菜也是”。他以自己和家人的经历分享,欧洲人要深入了解中国,还是要亲自来走一走看一看,会有和想象中不同的“惊喜感”。
除厨师以外,戴广坦也是一名美食博主,他的视频不但分享西餐制作,也越来越多出现了地道的中餐以及中西融合创新菜肴,每年他还会为在法国的家人们制作整整一桌中餐宴。“烹饪是一种分享”,戴广坦说,厨师做菜要融入自己的经验和理解,相互学习互相交流才能进步。
中欧文化不同但共性很多
澎湃新闻:您在中国的时间加起来已经快20年了,最初来到中国是出于什么契机?
戴广坦: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是在2002年,当时是来学习工商管理,在北京对外经贸大学读了3年书。毕业之后我在这里工作了一段时间,但是发现并不是我喜欢的工作,所以就想换一个方向,然后我回到法国,在里昂的博古斯烹饪学院学习了两年半,又在法国的餐厅工作过一段时间。2010年,博古斯要在上海世博会开一家餐厅,因为我有在中国的经验,我的老师就打电话问我,要不要参加这个项目。我本来的目标就是想回到中国,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就回来了。从2010年到现在,我一直住在上海,已经有十五年了。
澎湃新闻:您曾经提到过第一次接触中餐是在小时候,当时吃了一道番茄炒蛋。后来您长大后亲身来到中国,并在这里工作生活。对于那些没有来过中国的欧洲人来说,他们对中国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在过去十几年中有什么变化?
戴广坦:现在全球沟通越来越方便,和10年前、20年前已经完全不同了。大家对中国的认知是越来越多,越来越深,越来越细。十年前,大部分法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还很表面,比如功夫、中餐这些,现在已经不一样了。比如现在去法国巴黎,你可以找到很多中国餐馆,有做川菜、安徽菜、还有西安的小吃,各种地方特色菜肴都能找得到。当然还是可以更深入地去了解中国,还有很多方面我们不太懂。这需要亲自过来体验一下,亲身感受之后,一些观念会发生变化。这需要时间,也需要更多人来中国旅游,亲自看看。比如说我的家人、很多朋友,他们第一次来之后,大部分人都有那种惊喜感,和他们想象中不太一样。
澎湃新闻:作为目前在中国生活的法国人,您的跨文化的背景是如何影响您和周围人的沟通?在中欧或中法交流中,可能会因为双方互相不够了解而产生一些矛盾或误解。您能分享一些相关的应对经验吗?
戴广坦:一方面,我觉得外国人很难理解中国的规模有多大,有多复杂。法国相对来说比较小,我自己出生的城市只有六万人口。可是在中国,六万人口可能就是一个小区的人数。这对很多外国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中国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地域跨度巨大,差异也非常明显。其实可以向外国人解释,(地理上)中国就像整个欧洲那么大。虽然欧洲有很多国家,但中国是一个国家。
无论是气候还是文化的差异,都有相似之处。比如从瑞典到西班牙,无论饮食还是文化,都有很大差别。同样在中国,从东北到广州,从上海到新疆,会发现环境各不相同,中国还有丰富的民族的文化。
我自己和法国的朋友交流,或者向他们介绍中餐时,会说“这道菜来自江浙沪,有哪些特点,哪道菜来自四川”,如果他们对中国地理没有概念,其实比较难理解这些内容。我就会用欧洲的地理做类比,比如东北菜和德国菜很像,都偏北方,所以像腊肠、酸菜、血肠这一类的食品,东北有,德国北方也有。欧洲北方地区是黑土地,东北也是黑土地,土壤和气候都很类似,所以种的蔬菜也很像,菜系之间会有一些共性。往南走,粤菜讲究原汁原味,意大利菜也是。虽然文化不同,但相似点还是很多的。
澎湃新闻:您现在从事的工作中,也有一部分涉及东西方菜肴的融合,创造出“1+1>2”的效果。您有没有意识到,在厨师身份以外,也在扮演文化使者的角色,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桥梁?这样的身份的转变是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
戴广坦:我们都有不同的背景,在北京、上海这些城市,很多人可能不是本地人,他们在城市工作生活,也会有自己的一些文化理解,并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像有些中国人去法国,去留学或者生活,大家可能也会自融合。这和每个人的生活经验有关。我最近基本上一半时间在法国,一半时间在中国生活,所以这两种文化融合在一起对我来说非常自然。
我觉得这也是烹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在西方,或者米其林餐厅,大家追求的并不一定是菜系或者最正宗的菜,而是一个厨师融入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做出属于自己的菜,让客人来体验。这也是我们一直说的烹饪是一种分享。
红烧肉、番茄炒蛋和火锅
澎湃新闻:如果请您给第一次来中国的欧洲朋友推荐三道中国菜,您会选哪些?
戴广坦:第一道是红烧肉。红烧肉是我每次回法国都会给家人们做的一道菜。上次我的姐夫吃了之后特别喜欢,一定要我教他怎么做,我还把生抽、老抽、冰糖都留给了他。现在每次有朋友来家里,他都会做红烧肉,每一次都很受欢迎。第二道是番茄炒蛋,这是我来中国后学会的第一道中国菜,我请当时的宿管阿姨教我做。我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用的都是很简单、很朴素的食材,烹饪方式也很简单,只需要一个锅、一把铲子、一把刀,就可以做出来。我很喜欢番茄炒蛋带来的那种温暖和亲切的感觉,我觉得它非常能代表中国家常菜。第三个推荐的是火锅,很能代表中餐的氛围,是一种热闹的聚餐方式。大家围坐在桌子旁,自己动手,互动感很强。
澎湃新闻:如果给中国朋友推荐三道有代表性的法国菜或者欧洲菜,您会选择哪些?
戴广坦:有一个叫Tripes à la Mode de Caen(卡昂式牛肚),是法国西部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牛肚菜肴。很多中国人到现在还会觉得,西方人不吃内脏,其实我们吃,美国人可能吃得少一些,但法国人和德国人其实吃很多内脏。所以这也是一种偏见,其实西方人的饮食远比想象中丰富。这道菜在法国历史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传统,是非常经典的菜品,直到现在还在流行。还会推荐我个人特别喜欢的巧克力羊角,小时候每次上学路上,早上七点半都要买一个热乎乎的巧克力羊角包。法国的烘焙文化特别丰富,很值得体验。再推荐一道欧洲菜——西班牙海鲜饭,南欧菜系中非常有代表性的美食。它体现了南欧热闹、热情的氛围,能让人感受到欧洲多样而丰富的饮食文化。
澎湃新闻:目前中国对75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或全面互免签证,免签入境已成为外籍人员来华旅游、商贸的主渠道。您的家人和朋友有没有来中国看看?免签政策对于他们了解中国起到了怎样的帮助?都去了哪些地方?
戴广坦:有很大的帮助,因为确实现在的手续很简单方便。我的父母来中国的时候,一周在上海,一周在云南,体验到了中国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方式。我父母他们对文化方面特别感兴趣,看很多庙宇、佛教的一些文化场所等等。他们来自法国的小城市,也喜欢自然风景。他们特别喜欢云南,对那里的少数民族文化很感兴趣,而且云南的美食也是平时比较少接触到的中餐,对他们来说是比较新的感受。
希望中国的地方特产走向欧洲
澎湃新闻:您近几年发布的视频除了家常菜系列外,还有一些中西方“功夫菜”的视频,比如法国的泡芙塔、中国的开水白菜等等。有一句话叫做“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结合您在中国和法国的经历,您对这句话有什么样的理解?
戴广坦:我非常认同这句话。其实我们人类并不是一开始就定性了什么民族、什么样的文化。很多文化的进步都是因为我们很早就开始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其实人类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沟通最多、交流最密切的时期。所以我觉得互相学习和进步是非常关键的。
澎湃新闻: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去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您如何看待中欧之间,中法之间,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民间层面的交流与往来?
戴广坦:我觉得交流越来越好,当然还有改进空间,有时还会有一些误会。但整体来说,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好。两个国家都在付出很多努力促进交流。政策层面的一些交流当然是特别重要,但是我个人感觉就是民间的这些交流其实是更重要、最重要的,因为很多误会就是因为对对方没有互相了解。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可以付出一些小努力。
现在的好处是,促进交流的工具越来越多。所以我有信心,只要民间能够保持沟通,普通民众对对方有好奇心,就不会再出现像以前那样严重的矛盾。至于国家之间的矛盾,我觉得社会能够逐渐解决这些问题,我并不是特别担心。
澎湃新闻:您对中欧未来的50年有什么期待?我们已经走过了50年,对于接下来的50年您有什么展望?
戴广坦:对于下一个50年,希望双方可以有更多的交流与相互了解。从商业的角度来说,我们现在在中国,已经能够买到很多优质的欧洲产品和原材料。作为一名厨师,这对我来说很重要。同时我也希望,西方能更多地了解中国的特产,比如一些食品。目前感觉中国出口的大多是玩具、高科技产品,或者是一些大宗商品,比如谷物。但像中国各地的特产,比如咸蛋黄、云南的蜂蜜、内蒙古的奶制品等,我希望能够有更多机会让西方人了解。我希望中国的地方特色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