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诘|黑洞史话 11:时空的华尔兹

汪诘|黑洞史话 11:时空的华尔兹

2025-09-20 动态更新

引子

2025.9.19

宇宙中那些看不见的引力漩涡并非静止的死亡陷阱,而是以接近光速旋转的宇宙发电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旋转黑洞的奇妙世界,看看这些宇宙陀螺如何颠覆我们对时空的认知。

宇宙的旋转常态

大多数普通人心目中的那个黑洞都是史瓦西黑洞,这其实是一个纯理想化的、完美的黑洞。史瓦西黑洞是一个不带电、不旋转、绝对静止的引力深渊。然而,在真实的宇宙中,这样的黑洞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在宇宙中几乎没有不自转的天体。

从微观的电子,到宏观的行星、恒星,再到我们身处的整个银河系,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在旋转。旋转,是宇宙的常态。一个由大质量恒星坍缩而成的黑洞,必然会继承其母体恒星的角动量,进行高速的旋转。

快速旋转的棕矮星,图源:NASA

这背后,是一条宇宙中最根本的物理定律——角动量守恒。关于角动量守恒的知识,你可以回顾本系列节目的,这里不再重复讲。

一颗半径数百万公里、正在缓慢自转的大质量恒星,当它的生命走到尽头,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轰然坍缩成一个半径只有几十公里的黑洞时,它的半径缩小了成千上万倍。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它那原本缓慢的自转速度,也必将被浓缩和放大到极为夸张的程度。比如说,如果太阳被压缩成黑洞,它的自转线速度将达到光速的 11%。而太阳其实太小了,小到不可能自然坍缩形成一个黑洞。一颗恒星想要坍缩成黑洞,半径怎么也得大于百万千米,它的角动量会比太阳大得多得多。所以,一个新生的黑洞,几乎注定是一个以接近光速旋转的宇宙陀螺。

像这样一个高速旋转的黑洞,它周围的时空将会是怎样一个景象呢?还记得我们在那一节讲过的吗?第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是一位来自新西兰的数学家罗伊·克尔(Roy Kerr),他在 1963 年的成果被学术界称为克尔解。

罗伊·克尔(Roy Kerr)

克尔解描述的,是一个更贴近真实的、旋转的黑洞。

克尔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黑洞的认知。他向我们证明,当黑洞旋转起来时,它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引力陷阱了。它会变成一个主动的、充满力量的宇宙发电机。它不再只是静静地等待猎物掉入陷阱,而是会主动地将周围的时空卷入自己的“舞池”,强迫它们随着自己狂野的节拍,跳起一支无可抗拒的宇宙华尔兹。这支舞的舞伴不是别人,正是时空本身。

今天,让我来给你详细讲一讲克尔黑洞是怎样的一种奇特的存在。

参考系拖拽:时空的漩涡效应

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被提出来不久,理论物理学家们就注意到,广义相对论中存在一个非常有趣的效应,被称为参考系拖拽(Frame-dragging),有时学术界也会用发现它的科学家名字来命名,称为冷泽-提尔苓效应(Lense-Thirring effect)。

1918 年,奥地利物理学家约瑟夫·冷泽和汉斯·提尔苓在仔细研究了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后,就提出一个预言,他说任何一个旋转的物体,都会对周围的时空产生微弱的拖拽。

为了让你理解“参考系拖拽”到底是什么概念,我们还得回到那个“时空蹦床”的比喻。

一个不旋转的史瓦西黑洞,就像一个静止的保龄球,它只会把蹦床压出一个静态的凹陷。你可以在这个凹陷的边缘,找到一个位置,让自己保持静止。

但是,如果这个保龄球,现在开始高速旋转呢?它不仅仅会压弯蹦床,更会像一个在粘稠的糖浆中旋转的打蛋器一样,搅动着周围的糖浆,让整个凹陷都跟着它一起旋转起来,形成一个“时空漩涡”。这就是参考系拖拽。

参考系拖拽

其实,即便是我们地球的自转,同样也会拖拽着我们身边的时空。只不过,地球的引力太弱了,这个效应微乎其微,在当时,是不可能测量出来的。

直到 2004 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了一颗名为“引力探测器 B”(Gravity Probe B)的卫星,才最终在实验上,精确地验证了这个效应的存在。这次实验的精巧程度,堪称人类工程学的奇迹。卫星上搭载了四个由熔凝石英和硅制成的陀螺仪,它们被精心打磨成了当时人类能制造出的、最接近完美光滑的球体。

引力探测器 B,图源:NASA

它光滑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如果把它们放大到地球那么大,它表面的凸起,最高也不会超过 4 米!这些陀螺仪被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并被放置在一个几乎完美的真空环境中,以排除一切可能的干扰。这些陀螺仪的自转轴被精确地对准一颗遥远的恒星,以此作为绝对静止的参照物。

然后,科学家们对着这 4 个陀螺仪仔细观察了一年。他们观察到,这些陀螺仪的自转轴,果然发生了极其微小的、被地球自转拖拽而产生的进动。其偏转的角度,每年大约只有百分之一角秒,也就是一度的 36 万分之一,但这微小的偏转,与广义相对论的预言,是完美符合的。

所以,参考系拖拽效应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这个宇宙中的现象,并不是出自理论物理学家的猜想。

能层:黑洞的能量提取区

现在,我们回到克尔黑洞,它就是这样一个在宇宙中高速旋转的“时空漩涡”。

如果我们把地球自转产生的时空漩涡,比喻成我们对着空气吹一口气产生的漩涡。那么,一个黑洞,是将一颗比太阳重几十倍甚至上亿倍的恒星,压缩到一个城市大小的空间里,它产生的“时空漩涡”,那就像是一场台风,是灾难性的。

这个效应,会在黑洞周围,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独一无二的区域,这个区域被科学家们命名为——能层。能量的能,楼层的层。

它的含义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是一个可以提取能量的特殊区域。整个能层在三维空间中,形成一个类似橄榄球的形状,包裹在黑洞的事件视界之外,它的两极与事件视界相切,赤道处则最为宽阔。打个比方来说,能层的外观就好像一只橄榄形状的眼睛,中间的瞳仁就是能层包围的黑洞事件视界的范围。

能层有一个极其诡异的特性:在这里,静止是不被允许的。

想象你驾驶着一艘拥有无穷动力的飞船,来到了克尔黑洞的能层边界。你想要停下来,看一看风景。于是,你将飞船的引擎马力开到最大,朝着与黑洞旋转相反的方向,奋力地向后喷射。

但是,你会惊恐地发现,你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因为,无论你的引擎有多么强大,你的飞船,依然会身不由己地被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拖拽着,随着黑洞旋转的方向,向前飘去。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这里,被拖拽的,不仅仅是你的飞船,而是你脚下的空间本身!是空间本身,正在被黑洞拖拽着,以光速,甚至比光速还快的速度,围绕着黑洞旋转。

你没有听错,我说的确实是甚至比光速还快。咦,不是说光速是宇宙中的最快速度吗?请注意,严格来说,光速最快指的是任何信息或者能量的传播速度无法超过光速。而空间本身的膨胀速度或者旋转速度,完全可以超过光速,并不违反相对论。因为这种运动并不能用来传播信息或者能量。

这就好比,相对论规定了你在高速公路上不能超速,但没规定高速公路本身不能移动。在能层里,你脚下的时空“高速公路”本身,有可能以超光速被黑洞拖拽着走!

彭罗斯过程:黑洞能量窃取术

这就像是你站在一个高速运转的传送带上,即使你拼命地向后跑,但只要你跑步的速度,比不上传送带前进的速度,那么,在站在地面上的人看来,你依然在被带着前进。

在能层里,时空就是那条高速运转的传送带。一旦进入,你就只能随波逐流,成为这场时空华尔兹中,一个身不由己的舞伴。

“能层”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的发现。他从这个疯狂的“时空漩涡”中,看到了一个惊人的可能性。

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

你可能对彭罗斯这个名字有点儿陌生,实际上,他是 20 世纪物理学天空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一位真正的“跨界鬼才”。他的父亲是著名的遗传学家,母亲是一位医生,哥哥是国际象棋大师,而他自己,则是一位数学家出身的物理学“骑士”。与大多数物理学家习惯于用复杂的代数方程来思考世界不同,彭罗斯最强大的武器,是他的几何直觉。他有一种匪夷所思的天赋,能将最艰深的物理问题,转化成一幅幅清晰的、关于时空形状与拓扑结构的图像。对他来说,广义相对论不是一堆方程,而是一套关于时空如何弯曲、折叠、撕裂的说明书。

正是凭借这种无与伦比的几何洞察力,彭罗斯在 1965 年发表了一篇划时代的论文,他利用数学中的拓扑学证明,只要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那么在恒星坍缩的尽头,奇点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这篇论文,深深地影响了当时还是一位年轻博士的斯蒂芬·霍金,开启了两人后来长达数十年的合作与友谊。他们共同提出的“彭罗斯-霍金奇点定理”,为黑洞的真实存在,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基石,彭罗斯也因此荣获了 2020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原本应该是霍金和彭罗斯共同得奖,但很遗憾的是,霍金在 2018 年去世,按照诺奖的惯例,不颁发给去世的人。

20 世纪 70 年代,斯蒂芬·霍金和罗杰·彭罗斯一起创立了奇点理论

当别人还在为克尔解的复杂方程头疼时,彭罗斯却仿佛“看”到了那个旋转黑洞周围时空的几何形态。他敏锐地意识到,在“能层”这个被拖拽的时空漩涡里,存在着一些“负能量”的轨道。这个发现,让他构思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思想实验,一个理论上可以从黑洞中“窃取”能量的完美计划。这个巧妙的思想实验,后来被称为“彭罗斯过程”。

想象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他们建造了一个可以发射物体的装置。他们将一个物体,精确地射入克尔黑洞的能层。然后,在能层内部的某个点,这个物体分裂成两半。这时候,需要精确地将其中一半物体推向一个特殊的、能量为负的轨道,这个轨道会确保它最终掉入事件视界。同时,它需要将另一半物体推向一个能量为正的、能够逃离能层的轨道。

彭罗斯通过计算惊人地发现,如果这个过程设计得当,那么飞出来的那一半物体,它所携带的能量,可以比我们当初发射的整个物体的初始能量还要大!

这简直是宇宙中最顶级的“能量盗窃案”!能量守恒定律当然没有被打破,多出来的能量,正是从黑洞自身的旋转能中“偷”来的。掉进去的那一半物体,就像是窃贼留下的一张“欠条”,它用自身的负能量,支付了这次“盗窃”的代价——让黑洞的转速,慢下那么一丝丝。

你可能会对我刚才的讲述中出现的“负能量”这个词充满了疑惑,难道能量还能是负的吗?对,能量可以是负的。这就好像海拔高度也可以是负的一样。在地球上,海平面的高度被定义为海拔 0 米,高于海平面,海拔高度就是正的,而低于海平面,海拔高度就是负的。同样的道理,物理学家们把真空具有的能量定义为零,高于真空的能量定义为正能量,那么,负能量就是指比真空中蕴含的能量还要低的能量。

彭罗斯的发现告诉我们,一个旋转的克尔黑洞,就像一个巨大的、可以被利用的宇宙电池。一个足够先进的文明,完全有可能通过彭罗斯过程,从黑洞中源源不断地提取能量,供自己使用。

电影《星际穿越》中的“卡冈图雅”黑洞就是一颗高速旋转的克尔黑洞

听我讲到这里,你就能看懂在电影《星际穿越》中,为什么男主库珀通过牺牲自己,也就是掉进黑洞来拯救永恒号不被黑洞吞噬。库珀就是进入负能量轨道的一半,而永恒号则是逃离能层的另一半。

克尔黑洞的奇妙结构

讲完了克尔黑洞外部结构,我们继续讲克尔黑洞的内部结构。克尔黑洞的内部结构,也比史瓦西黑洞要复杂得多。

一个旋转的黑洞,拥有两个事件视界:一个叫外事件视界,另一个叫内事件视界。我们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把黑洞比喻成一座只进不出的监狱。那么,这座监狱有两座围墙。一旦穿过外面的围墙,就被永远困在了监狱中,再也无法回到外面的世界,它是时空瀑布的边界。但是,在监狱中还有另外一堵更加神秘莫测的围墙包围着,它就像一个禁闭室。

在这个禁闭室中,有一个环形的奇点。是的,奇点也不可避免地被时空漩涡卷成了一个环!这意味着,在宇宙的终极审判庭中心,竟然出现了一个“空洞”,一条理论上的“生路”。这立刻就让物理学家们(以及后来的科幻作家们)浮想联翩:我们,有没有可能,安全地穿过这个“奇环”,进入一个全新的宇宙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后面的章节再详细探讨。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现在,让我们回到《星际穿越》,回到那个核心问题:为什么电影中的黑洞“卡冈图雅”,必须是一个高速旋转的克尔黑洞?

答案,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它看起来更酷,更是因为,只有克尔黑洞,才能为电影中最关键的那个情节——米勒星球的“一小时等于地球七年”——提供一个科学上成立的物理基础。

我们知道,要产生如此极端的时间膨胀,米勒星球必须运行在一个离黑洞事件视界极近、极近的轨道上。

但是,对于一个不旋转的史瓦西黑洞,物理学计算告诉我们,存在一个“最内稳定圆轨道”。对于史瓦西黑洞,这个轨道的半径,是其史瓦西半径的 3 倍。任何物质,一旦运行到比这个轨道更近的地方,就不可能再有稳定的轨道了,它唯一的命运,就是像打着旋的落叶一样,螺旋着坠入黑洞。也就是说,在史瓦西黑洞周围,你根本不可能找到一个既能稳定存在、又能离事件视界足够近的行星。

但是,克尔黑洞的“参考系拖拽”效应,改变了这一切。

那个被拖拽着旋转的时空漩涡,本身就对轨道上的物体,提供了一种额外的“支撑力”。它就像一股顺风,在后面推着你,让你更容易保持在一个高速的轨道上。

所以,对于一个高速旋转的克尔黑洞,它的“最内稳定圆轨道”,可以被大大地压缩。一个旋转到极致的黑洞,它的最内稳定圆轨道,可以无限地逼近,甚至与它的事件视界重合!

这,正是《星际穿越》的剧本得以成立的关键。基普·索恩经过计算后告诉诺兰:只有当“卡冈图雅”是一个以接近光速的极限速度在旋转的克尔黑洞时,我们才有可能在它的事件视界边缘,找到一个像米勒星球那样的、可以稳定运行的轨道。索恩甚至给出了精确的数字,为了达到电影中那种 1 小时等于 7 年的时间膨胀比例,“卡冈图雅”的旋转速度,必须达到光速的 99.9999999%!小数点后面至少 7 个 9。

所以,电影中那个迷人的、疯狂旋转的时空背景,不仅仅是视觉特效,它本身,就是剧情的一部分。

现在,我们已经为米勒星球,找到了一个理论上可以存在的空间区域。它正紧贴着一个急速旋转的巨兽的喉咙,跳着一支宇宙中最危险的华尔兹。

那么,在米勒星球上,会出现哪些匪夷所思的现象呢?

科学有故事,我们下期接着聊。

给家有好奇宝贝的爸妈们:

黑洞的奥秘让人着迷,但对孩子来说,理解时空弯曲、奇点这些概念可不容易。

而我在喜马拉雅的新专辑 「汪诘的十万好奇博物馆」,正适合对宇宙黑洞感兴趣的小朋友,目前已经更新到最好玩的黑洞故事。我会化身专属导游,用更适合孩子的讲述方式,把复杂的黑洞、引力波变成一场场太空大冒险。这正是培养孩子科学思维和宇宙观的绝佳起点, 快带上孩子一起来听吧~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汪诘|黑洞史话 11:时空的华尔兹》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