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全固态电池成本仍为液态电池的5-10倍

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全固态电池成本仍为液态电池的5-10倍

2025-09-16 动态更新

固态电池话题火爆之际,蜂巢能源也对外持续披露公司在该技术路线上的布局和进展。

根据蜂巢能源最新发布消息,该公司董事长兼CEO杨红新在近日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对外披露公司目前制定的规划:将在2025年底完成10Ah级、400Wh/kg全固态电芯体系开发;2026年第一代半固态量产爬坡,第二代400Wh/kg半固态电池进行开发;2028年推出第三代450Wh/kg半固态电池,并计划于同年开发出70Ah以上、500Wh/kg纯固态电池。

在半固态电池方面,杨红新首次对外公开了蜂巢能源自研的“电解质热复合转印工艺”,称该技术成功攻克了半固态电池量产中的多项技术瓶颈。该工艺实现了电解质层从隔膜到极片的高效、均匀转印,转移率从早期的约20%大幅提升至95%以上。

杨红新称,这一技术不仅完全兼容现有产线、无需额外设备投资,还在加工精度、良率和安全性方面带来显著提升:HIPOT(高电位测试)良率提升10%,压差不良率降低6%,安全性能提升50%。

杨红新表示,结合高镍正极材料,该工艺已成为行业成本最低、最具规模化量产可行性的半固态电池解决方案。

蜂巢能源已建成2.3GWh半固态电池专用产线,并已完成第一代270Wh/kg方形电芯的开发,计划于2025年11月C样批量试制。据透露,该产品已获得欧洲知名品牌电动汽车订单,并成功定点央企eVTOL项目。

杨红新同时提及,蜂巢能源正在开发面向量产的能量密度达360Wh/kg的软包半固态电池,已向一家低空飞行器的央企正式送样,并计划于今年实现首飞。

就业内普遍认为的下一代电池的终极形态全固态电池,杨红新称,蜂巢能源已实现从材料到电芯的全栈自研能力:开发出高空气稳定性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4小时高湿环境下离子电导率保持率超93%;推出全固态适配正极材料,克容量超过220mAh/g,可稳定循环1200次以上;成功制备出20Ah全固态电芯样品,能量密度达380Wh/kg,循环寿命超过450次。

杨红新还强调,蜂巢能源坚持“先半固态,后全固态”的产业化路径,兼顾技术成熟度与市场接受度,逐步推动固态电池技术的商业化落地。除了新能源汽车,公司也积极布局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并与多家车企及飞行器制造商达成合作意向。

其指出,全固态电池虽潜力巨大,但目前成本仍为液态电池的5-10倍,量产仍面临材料、工艺、产业链等多重挑战。

韩国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1-7月全球电动汽车电池装机总量约为590.7GWh,蜂巢能源以15.6GWh的装车量排名第十,同比增长97.1%,市占率为2.6%,同比增加0.8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装车量基数最小的蜂巢能源是榜单中增速最高的企业。而在除中国以外的全球市场,蜂巢能源装机量排名已快速跃升至全球第八,同比增速高达723%。

蜂巢能源在近日称,这份成绩离不开与多家国际知名车企的深度合作与稳定供应。

在与宝马MINI的合作中,蜂巢能源动力电池供应持续增长,作为其独家电池供应商,蜂巢能源成功打入欧洲高端汽车供应链;自2020年与PSA集团签订电池供货协议起,蜂巢能源稳步推进合作,并在Stellantis成立后进一步深化,为Stellantis旗下多个品牌提供磷酸铁锂短刀电池,并参与储能项目布局;此外,蜂巢能源积极拓展东南亚市场,与越南VinFast达成合作,为其热销车型Limo Green配套高性能短刀电池。

蜂巢能源脱胎于长城汽车的动力电池事业部,在2018年独立运营,两家公司的实控人均为魏建军。公司位于江苏省常州市,目前共有11座生产基地,其中包括在泰国的一座电池包工厂。

2024年,包括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在内,蜂巢能源全年出货量为27.5 GWh,同比增长118%,年营收超过170亿元,增幅56%。不过截至目前,该公司始终在为盈利挣扎。蜂巢能源在2023年底撤回科创板IPO申请。

在今年7月蜂巢能源举办的2025全球合作伙伴峰会上,杨红新预计,2025年,蜂巢能源营收有望较2023年增长160%;2026年,公司将实现扭亏为盈。对于公司持续亏损的原因,杨红新称主要是在于成本太高,而导致成本过高的原因,一是制造成本高,二是产能利用率低。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全固态电池成本仍为液态电池的5-10倍》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