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城市|独一无二的宜昌

读懂城市|独一无二的宜昌

2025-09-16 动态更新

川鄂咽喉、三峡门户,宜昌是独一无二的。

从大国重器三峡大坝和葛洲坝,到雄奇险峻的西陵峡,“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宜昌,让更多人“来电”、流连忘返。

西陵峡。视觉中国 图

宜昌市委书记熊征宇在知音湖北·2025全球旅行商大会暨宜昌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上表示,乘船而行,一日之间便可领略大国重器三峡工程的宏伟气魄与西陵峡的绝版雄奇,纵览“高峡出平湖”的旷世奇观,体验“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豁达快意。三峡大瀑布的飞落九天,三峡人家的渔歌帆影,清江画廊的水天一色,百里荒的高山云海……这些数不尽的魅力风光,在宜昌这片土地上交织成锦绣画卷。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游历此间,盛赞宜昌“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人至此而喜”。

宜昌是一座“来电的城市”,是一幅千里江山图。

诗意宜昌

许多人对于三峡的想象,最早或许来自那些传诵千年的诗篇。

有李白笔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壮阔,郦道元文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雄浑险峻,杜甫口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苍茫深沉,还有刘禹锡诗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缱绻,更有郭沫若眼中“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的辉煌。

文化的力量源远流长,历久弥新。这些文字,不仅勾勒出三峡的形貌,更吟诵出一部流动的长江三峡史诗。

这里是巴楚文化发祥地,先后诞生了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中华民族团结和平使者王昭君。走进屈原故里,仿佛能听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回响;漫步香溪河畔,依稀可见王昭君浣纱戏水、辞乡出塞的婉转身影。

乘船穿行于宜昌,总有一种行走在诗行间的错觉。“两坝一峡”,是指葛洲坝、三峡大坝与原始峡谷西陵峡所共同构建的宜昌黄金旅游线路。它不仅是宜昌最具代表性的文旅产品,更是一段跨越自然、工程与文化的时空对话。乘“楚风号”而行,船从现代都市缓缓驶入水墨画境。一侧是摩登大桥横跨江水,另一侧是古栈道凿印犹存的绝壁。船过葛洲坝时,人如乘梯,水涨船高,26米的落差在齿轮转动间悄然化解,这是人类与自然共谋的一出宏大叙事。

“楚风号”游轮。三峡文旅集团 图

9月12日,三峡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介绍,“楚风号”是三峡文旅集团打造的国内首个沉浸式长江楚韵时空剧场,通过科技活化楚文化,串联夜间经济、数字文创、游轮旅游等产业链,助力宜昌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楚风号”以屈原、昭君、李白三位历史人物为叙事主线,以“凤凰”为文化意象,通过“寻凤—问道—归鸣”串联剧情,在游轮四层空间打造移动式沉浸剧场。运用数字科技,融合跨媒介的表达,把传统的景色参观变为叙事性的时光剧场,让更多来宜游客与楚文化产生共鸣。主秀融合了戏剧、古典舞、音乐诗景、古风脱口秀及AI科技,结合水墨投影、威亚飞行、沉浸式音响等技术,还原楚式美学意境。

船上还设有《琉璃盏·便面扇舞》《灯笼台·古风夜话》《酒肆·三献之礼》《风起琴缠·雅乐传江》等互动演出,让游客可听、可赏、可参与,体验古今交融的楚文化雅趣。

游轮上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微信公众号“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 图

历史里的宜昌,楚风汉韵、风华绝代。而灯火里的宜昌,山环水绕、人间至味。滨江公园如一条翡翠缀连的长廊,自镇江阁延伸至夷陵长江大桥。华灯初上,人们在此散步、歌舞、静坐,江风穿亭而过,拂动一城闲适。不远处,二马路静默伫立。百年前这里商贾云集、码头文化鼎盛,如今老建筑依然保留着时光的痕迹,仿佛还能听到纤夫号子与轮船汽笛的和鸣。

宜昌人说起他们的城市,回答总是“一半山水一半城。”江水不仅是地理的分界,更是生活的背景、文化的底片。

9月6日,宜昌市委书记熊征宇在第十六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开幕式的致辞中表示,巴楚文化、三国文化、长江文化在这里交融激荡,宜昌正以千年文脉为笔,书写世人向往的“诗和远方”,这里正加快成长为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宜昌名片

宜昌有太多的名片。

生活在宜昌是幸福的。浩瀚的长江水,给生活在江边的人们无限馈赠。

沿江建设了很多公园。早上7点,一位市民跑过宜昌三峡游客中心旁边的一排旗杆。那里停泊着很多艘游轮,等待启航。游客穿过街道,在早餐店里买宜昌小面、红油包子等。

中华鲟是宜昌市的名片之一。

这种起源于白垩纪、体长可以生长到4米,体重可以超过1400斤的大鱼,是水中巨兽,目前却已是极危级保护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此前人们唯一已知的中华鲟产卵场及其繁殖群体,就在宜昌市葛洲坝下。为保护这一群体和产卵场,1996年,中国设立“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省级自然保护区”。几乎每年,宜昌都要放流多批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幼鱼。

万尾中华鲟被放归长江。视觉中国 图

中华鲟成年的时间几乎像人类的成年过程一样漫长。从小鱼苗长成大鱼,它要在长江里顺流而下,从江达海。成年后,为了繁衍生息,它又要溯江而上,数千公里,重回出生地。

有人说,中华鲟强韧的性格正如我们民族的品格。

在长江珍稀鱼类保育中心,一条条中华鲟在成排的圆池中畅游。在建设区,一面用透明亚克力板展示的鱼池中两条小鱼正在“闯缸”,等待中华鲟入住。

该中心高级工程师管敏介绍,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保存了200余种长江鱼类的种质样本,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鲟、长江鲟,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圆口铜鱼、胭脂鱼、长薄鳅、长鳍吻鮈等,特有鱼类中华倒刺鲍、岩原鲤等,是国内最大的长江鱼类离体种质资源库。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官网介绍,长江珍稀鱼类保育中心位于三峡大坝右岸,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 包括科研养殖区、实验办公区、 前水处理车间等设施。该中心门口同时加挂了三峡工程鱼类资源保护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三峡工程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农业农村部中华鲟种源保护繁育基地、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华鲟研究所的牌子。

长江珍稀鱼类培育基地三峡实验站(长江珍稀鱼类保育中心)的现场介绍显示,总设计概算投入为3.6亿元。循环水养殖系统共有鱼池150个,主要用于鱼类保育关键技术研究,如中华鲟繁殖生理学、营养需求以及行为学研究,长江珍稀特有鱼类驯化养殖和繁殖生态学研究和河流生态学研究等。

其流水养殖系统共有养殖池105个,其中12米直径的养殖池65个,8米直径的养殖池40个。主要用于中华鲟、长江鲟、胭脂鱼、圆口铜鱼以及其他珍稀特有鱼类梯队保种养殖和科普展示品种的储备性养殖。

在长江宜昌段,另一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江豚,又名“江猪”,从难得一见,到几乎天天“会面”,被认为是湖北宜昌交出的长江大保护答卷。

宜昌市长江葛洲坝,两只江豚在江中冲浪。视觉中国 图

但此前,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察结果表明,长江干流长江江豚的数量仅约500头,宜昌以上江段及汉江等大型支流已经没有长江江豚分布。

据农业农村部官网介绍,长江江豚属于长江中特有的淡水鲸豚类动物,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之一,是评估长江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示物种。2017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显示种群数量约为1012头,种群极度濒危。

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等保护措施的实施,摄影师的镜头里,江豚嬉戏画面逐年增多,也展示出长江生态状况的变化。

9月6日,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期间,在三峡大坝旅游区和三峡工程博物馆,大量游客前往打卡、游览。

三峡大坝旅游区是中国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拥有坛子岭、185园区及截流纪念园等园区,以全球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工程为依托,全方位展示工程文化和水利文化。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三峡大坝的壮观。

宜昌博物馆新馆是宜昌市的另一张亮眼名片。

正门外的池水园林小景就透露着匠心,馆内外的大量免费存包柜传递着为民服务的温度。

进馆,“峡尽天开”巨幅作品前,很多游客在合影。服务处不时有人打电话来,询问闭馆时间,希望来参观。

宜昌博物馆四楼有“全国博物馆唯一户外沉浸式古街区”——古城记忆,首创此类大型展区,达2600平方米,展示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刻了戏台以及武昌公所等建筑。

据介绍,宜昌博物馆现有各类藏品59110件/套,其中“楚季”铜甬钟、金属饰片、春秋建鼓、磨光黑皮陶器等为镇馆之宝。

未来宜昌

如何让诗词中的意境转化为可感可触的体验?在第十六届中国长江国际三峡旅游节开幕式的总导演秦新民看来,三峡自带文化属性,“三峡本身会说话”。

9月6日晚,他向记者阐释创作理念时表示:“我们用水上实景舞台、无人机焰火和光影技术,让李白、刘禹锡笔下那个‘诗的三峡’,自己走向观众。”

第十六届中国长江国际三峡旅游节开幕式。三峡日报记者 黄翔  摄

秦新民讲述,这次开幕式团队特别注重文化符号的挖掘与创新表达,从屈原的《天问》到刘禹锡的竹枝词,从三国传说到现代移民故事,演出将三峡千年文脉有机串联。“我们不是简单重复传统,而是创造性转化。”他表示,演出中还融入了当地农民诗社、非遗项目等鲜活的地方元素。

在旅游节期间,湖北三峡文旅集团将推出“一票多日”“一元畅游”等多项文旅惠民政策,游客在宜昌可享受购买六大景区门票七日多次进出景区、一元秒杀价抢购景区门票、打卡7大景区获取文旅大礼包等优惠。同时,首届红油包子技能大赛、“寻味宜昌”美食地图、亲子美食DIY和宜昌美食市集等活动也将举行。

而在三峡文旅集团眼里,更重要的是利用“世界级山水、世界级工程、世界级文化”三大核心资源,积极推进重大项目,深化文旅融合。

三峡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从重大项目推进、产品矩阵优化,到文化IP打造、科技场景赋能,再到跨区域业务布局和绿色运力升级,三峡文旅集团正以系统思维推动文旅产业链深度融合与品质提升,打造文旅发展新范式。

比如,长江·西坝旅游岛融入长江和屈原两大世界级IP,通过“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规划手法,构建涵盖艺术展演、文化体验、创意商业、生态休闲四大功能板块的沉浸式文旅体验区。构建“三维艺术生态系统”,实现“艺术生活、艺术演绎、艺术活动”的复合文化表达。

细节还体现在其中的项目中,在龙园项目中,融合端午文化元素,打造以龙舟为主题的大型文化综合体,九歌项目通过综合运用声光电等多重科技艺术手段,打造一台多维立体的宜昌城市代表性剧场秀演。

此外,三峡文旅集团加码布局省际游轮业务,打造新的增长极。日前,全新长江省际度假游轮品牌——“长江行游轮”发布,其首艘游轮“长江行·揽月”号将于明年6月投入运营。“长江行”省际游轮项目共规划4艘混合动力新能源游轮,将运营重庆至宜昌经典航线。

三峡大学社科联副主席、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阚如良认为,在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进程中,宜昌展现出三大核心优势:

一是自然资源与工程资源。长江三峡作为共享的世界级品牌,与宜昌独有的“两坝一峡”形成强大吸引力。三峡工程作为“大国重器”,不仅是工程奇观,更是文化地标。

三峡大坝航拍图。视觉中国 图

二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宜昌是巴楚文化、三国文化、长江文化的交汇地,孕育了屈原、王昭君等历史名人,诗词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宜昌通过旅游节庆、实景演出、文化街区等方式,将历史文化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旅游体验,如夜游线路、屈原诗社、非遗展示等,增强了文旅融合的深度与感染力。

三是生态与城市的“干净”气质。宜昌五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不仅环境整洁、山水清澈,更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市民素质等方面展现出高效与友好。这种“干净”不仅是生态优势,更是城市品格与营商环境的体现,成为吸引游客和人才的重要软实力。

宜昌城市夜景。视觉中国 图

阚如良也指出宜昌文旅发展仍存在三大短板:

一是交通通达性仍有提升空间。东西向高铁尚未全线贯通,南北向铁路网络不够密集,国际直达航班有限,制约了中远程客源市场的开拓。随着沿江高铁、呼南高铁等项目的推进,这一短板有望在未来一两年内得到缓解。

二是国际化接待能力不足。高星级酒店、多语种服务、国际化导游等接待要素仍不完善,影响了境外游客的体验,服务细节等仍有待提升。

三是智慧文旅与细节服务需加强。目前缺乏统一的智慧文旅平台,游客获取信息仍较为碎片化。此外,景区遮阳设施、休息区、无障碍通道、亲子设施等细节还需要细化。

“世界级不是照搬国际化,而是真正读懂自己的山水与人文,长江三峡完全可以成为世界十大峡谷之一,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是其最大竞争力。”他认为,未来,宜昌还可以在巩固观光旅游、邮轮旅游等优势业态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康养度假产业。

国际旅游联合会(FédérationInternationaleduToursime)现任主席让·埃里克·杜卢克(Jean Eric Duluc)表示,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来到宜昌,他对宜昌文旅的发展给予高度评价,他建议宜昌加强旅游专业培训,同时更好地挖掘本地特色,“旅游让人们相互了解,这是最好的文化交流方式。”

他认为,中国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已经非常完善,拥有豪华酒店、交通网络和美食等一切要素。“真正需要提升的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包括酒店管理、服务技能等软实力。”

他相信,随着中国签证政策的放宽和旅游服务的提升,三峡将成为更具国际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海报设计 郑达咖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读懂城市|独一无二的宜昌》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