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罗永浩质疑西贝部分餐品为预制菜引发热议。据报道,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预制菜 " 身份 " 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据一位参与起草的专家透露,草案对预制菜的分类、原料、加工工艺、贮存运输及检验方法作出了统一规定,并提出 " 不添加防腐剂 " 等强制性指标。(见 9 月 14 日《南方 · 都市报》)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案例让消费者 " 谈预制菜色变 "。而此次某餐饮品牌预制菜事件的持续发酵,再次暴露出该行业的信任危机。实际上,食品 " 预制 " 方式在餐饮行业有着不短的历史,比如,腌制、卤制等都是对食材进行预加工,以备后续烹饪或食用。只不过,随着食品工业化以及现代包装工艺的大发展,预制菜被更多地应用于餐饮行业,以降本增效,缩短消费者候餐时间。在不少人看来,只要生产、运输、保存、烹饪过程符合食品安全相关标准,预制菜不宜 " 一棍子打死 "。
人们担心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方面,预制菜成 " 隐秘菜 "," 不怕你预制,就怕你不告诉我 "。正如某大 V 在微博上所说的,他不反对预制菜,甚至会在赶时间时主动选择预制菜,既然预制菜合法,餐馆当然有权使用预制菜,但消费者有权知道餐馆是否使用了预制菜——他的发言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目前很多餐厅使用预制菜却秘而不宣,用预制菜挣现炒菜的钱,消费者大老远跑去,吃的却是预制菜,岂不是不如在家点外卖?
另一方面,人们担心预制菜成 " 劣质菜 "。长久以来,预制菜缺乏明晰的概念界定,行业发展难以遵循统一标准,传导到消费端,大家便对预制菜心中没底。而且不少消费者反映,预制菜品质差、不好吃。尤其是,去年央视 "3 · 15" 晚会曝光了预制菜生产乱象:部分企业用未经严格处理的槽头肉(又称 " 淋巴肉 ")制作梅菜扣肉,生产企业负责人都声称 " 不吃 "。比起秘而不宣,预制菜是不是 " 劣质菜 "" 黑心菜 " 的问题更牵动人心。
为推动预制菜成 " 明白菜 "" 放心菜 ",去年 3 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明确预制菜定义和范围,强化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明确了推动预制菜食品安全标准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的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持续探索,《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出台,将是预制菜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合规时代的关键节点。
预制菜是否安全、健康,关乎民众一顿饭的质量,也关乎一个产业的未来。在相关行业 " 萝卜快了不洗泥 " 的当下,从制度层面划出 " 硬杠杠 ",迫切而必要。只有当信息披露成为刚性规则,品质追求成为行业共识,预制菜才能走出 " 迷茫 ",整个行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