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素功是清代徽墨“四大家”之首一,这一文化老字号入沪已160多年。澎湃新闻获悉,曹素功“留五斤”藏烟专题展近日在上海朵云轩对外展出,作为朵云轩庆祝成立125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此次展览汇集了125件名品佳作(共计348锭),时间跨度从清康熙年间至1990年代,以清道光至民国为主,大多首次公开展出。
展览主题中的“留五斤”一词引起了观众好奇。上海笔墨博物馆馆长杜弘对此解释道:“五斤为约数,制墨业在定制制作时会适量多制,留作库存储藏。”
这一传统有三重用途,一是发生残损时可替换补充;二是作存档留样;三是应付不时之需。正是这个“留一点”的传统让后人受益匪浅。
20世纪五十年代末,上海众多制墨企业并入曹素功墨厂,使其各自留存的墨品汇聚一处。前几年曹素功墨厂搬家时,工作人员打开祖辈留下的大墨箱清理,并花了三四年时间对墨锭进行考证,为每锭墨提供了详细介绍。
展品中不乏曹素功的经典之作,是其发展历史的记载和辉煌的象征。如“耕织图”是曹氏第三代业主根据康熙御诗及御用画师绘制的农耕蚕织图制成套墨,开创了“御制墨”这一新墨种。
金陵十二钗套墨 年代:1980年代 制作者:上海墨厂(徽歙曹素功)规格:全套 24两,每锭2两
二十八星宿套墨 年代:清同治年间
“二十八星宿套墨”和“二十四功臣图套墨”等贡墨与故宫博物院藏品同款,弥足珍贵。“五爱”、“英雄赞”作为创新海派徽墨的代表,是新中国初红色第一代成长中难忘的记忆。
展览中一件清光绪庚子年的“寒竹”墨,是曹素功墨庄邀请海派艺术巨擘吴昌硕绘稿的第一款墨。1900年吴昌硕辞官回沪不久,经任伯年介绍结识了曹素功十一世孙曹叔琴,从此开始了与曹素功墨庄的书画之谊。
天球 年代:1980年代 制作者:曹素功墨庄
十八学士登瀛洲 年代:清光绪
展品集中了一大批同治光绪年间文人定制的自用墨。他们根据自己书画的需求,自行设计定稿,以彰显个人艺术特色。
“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杨锐定制的“十八学士登瀛洲”墨,用以表达其理想和追求,赠予志同道合者。为避“乱党”之嫌,“戊戌变法”失败后,制作此墨的模具均被损毁,使此墨存世甚少,十分珍贵。
龙节虎符馆藏墨 年代:清光绪 制作者:屯溪胡开文墨庄
道光年间女诗人赵棻以其斋号定制的“滤月轩珍藏”;清末爱国名臣、著名金石家吴大澂为其收藏虎符印信的斋馆定制的“龙节虎符馆藏墨”等,展现了古时文房四宝除实用书写功能外,也是文人书屋陈设、自怡赏玩之雅物。
现场展示的墨模
据悉,朵云轩与曹素功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百余年交往密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堪称艺坛双璧。1916年由朵云轩在曹素功墨庄定制的“海藏楼选桐烟墨(滔天载溺)”是两家企业携手合作的最早记录。1984年,曹素功在朵云轩举办“中国曹素功墨展”,期间双方商定共同创作“金陵十二钗”组墨。墨面由朵云轩编辑、画师吕丁绘制《红楼梦》人物图;墨背由朵云轩和曹素功分别邀请朱屺瞻、刘海粟、王个簃、沙孟海、应野平、唐云、谢稚柳、关山月、周汝昌、程十发、亚明、黄胄等12位书画名家题词。
此次展览南京东路422号朵云轩展期为9月13日至9月22日;朵云轩艺术中心展期为9月24日至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