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院今年毕业展上的青年艺术家聂士昌作品《滴动仪》曾引发巨大关注,不少观众专程到这一作品前去打卡。澎湃新闻获悉,这一作品昨天开始现身上海,与之一同展出的还有聂士昌的另一作品《六十仪》。
9月13日,“机·智——第十八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正式开幕。展览以人工智能发展为背景,聚焦人机共生语境下的艺术新可能。
第十八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以“机·智”为题恰属“合时”——“机”是奔腾的时代算法,“智”是青年永不驯服的想象力与批判力。策展团队表示:“在以算法为基础的AI技术革命席卷全球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亟需探索人类艺术创造力、想象力和应对能力的各种可能性。”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原馆长张子康说:“现在的年轻人真的非常活跃,他们用各种视觉艺术在表达当下,表达对未来的认知,对我们也很受启发。”

展出现场
融合科技,直面AI时代的艺术变革
一座六尺长的弧形装置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展厅中央静静运转,正面刻着地支与生肖,反面则是天干与数字,它的运行轨迹寓意时间无穷无尽又周而复始。青年艺术家聂士昌的《六十仪》成为第十八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的一个隐喻——在人工智能席卷全球的时代,艺术创作正在传统与创新、人类与机器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展出现场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展览还推出了多项创新举措,首次与地铁合作,打造上海4号线艺术专列,使艺术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发起“YoungV短视频计划”,以自拍和跟拍形式展现艺术家创作生态;采用“专家评审+大众投票”机制,并通过小红书等平台拓展互动传播;联合小宇宙App设立线下录音棚,邀请嘉宾与观众参与播客录制。
展览还摒弃了传统的中线对齐法则,采用上部或下部对齐的方式,使大小不一的作品高低错落,展厅内呈现一种“跳跃感”。这种布展方式与青年艺术家作品中满满的新奇活力相得益彰。
青年艺术家与数字时代的思考
据悉,此次展览的所有参展艺术家的出生日期均为1980年1月1日之后,是真正成长于信息时代、浸润于科技环境中的一代。
在策展模式上,展览还首次邀请15位来自社会各界、不同年龄层的青年策展人,不仅参与前期策划,更将“站上展览中央舞台”,在展览的各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为展览注入鲜活、多元的青年视角与创新能量。首次以策展人身份参与青年美展的艺术家李政钟表示:“一下子面对成千上万的作品,我要一件件去看,同时去思考哪件适合在展厅里呈现,哪件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去发声。15位青年策展人每位都有自己擅长和侧重的领域,会让这场展览变得非常多元。这个经历对我来说,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荣耀。”

展出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