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牛马,病床只是临时工位

酒店牛马,病床只是临时工位

2025-09-08 动态更新

最近,一位在广西阳朔某高星酒店工作的读者朋友阿澜加了我微信。

她称自己刚出院,但最难受的不是病情,是这几天发生的一些事情让她心灰意冷,开始考虑是不是得换个工作。

我问她怎么了,阿澜发来一张超长的截图,吐槽近期的狗血经历。

她说自己是本地人,在这家酒店已经干了快 10 年,刚毕业就入职,一路做线上销售,也一路熬过来,虽然本地员工没有住宿、交通补贴,每月比别人少近 1000 块,也没太计较。

直到前段时间天降横祸,阿澜才发现很多事情开始变了味。

当时,她骑车出了事故,拍了片子后,医生说尾椎骨疑似骨裂,建议立刻住院检查。

周日,她把住院的情况发到了工作群里,小部门和大部门的领导都在,部门领导表示理解和支持,表示会协调分工,让她好好休息、配合治疗。

出于对工作的责任感,阿澜住院时还带了电脑。

但现实却是,周一一上班,小部门领导就开始艾特她,问她负责线上渠道的销量怎么跟进,阿澜想着已经做完第一个治疗,就打开电脑把数据做完发过去了。

中午刚吃完饭,阿澜躺下来准备休息,小部门领导和大领导突然拎着水果出现在她病房,她形容自己那一瞬间的感受不是惊喜,是惊吓。

大领导看到阿澜的病床边放着电脑和眼镜,第一反应是:" 你这是怎么回事?"

" 有些紧急的事情,她在病床上处理一下也可以。" 小部门领导很自然地说。

从那之后,阿澜整个一周的节奏像是换了个地方上班。

每天早上 9 点一上班,群里就开始点名," 阿澜,这个表你处理一下 "、" 数据更新了吗 ",工作强度基本没变,哪怕阿澜解释自己人在治疗中,工作需要完成的时间也跟上班无差别。

企微和微信两头同时在响,群里的艾特每天至少五次起步。

起初阿澜还能一条条处理,到后面就开始拖到加班时段,第一天下午六点之后才消停,第二天忙到晚上九点多,第三天更是搞到凌晨十二点。

更让阿澜生气的是,问她的内容,几乎都是其他部门同事也能查到的数据。

她开始觉得,所谓的住院休假,其实就是把办公场地从工位换到了病床上,那还不如回去上班得了。

那种状态持续了几天之后,阿澜实在扛不住,只能开口请医生给她提前办出院手续。

这场大病告诉她,酒店 KPI 无处不在,哪怕你人在病床上。

阿澜的遭遇,并不是个例。

坦白说,群里不停的艾特,病房里的工作安排,哪怕病假也得持续响应,这些并不是某家酒店的例外,而是整个行业的默认模式。

这些年,我其实听过不少类似的同业故事。

某北京前台姑娘做完肠镜,醒来第一件事是回群里发日报,打着吊瓶改表格到晚上十点,还有个上海的酒店销售经理,父亲去世后请假,被领导问隔天晚上能不能连线,说下客户的事情。

这些听起来荒唐的事情,在酒店人眼里,其实早就见怪不怪。

他们习惯了下班还得接电话、处理客户微信,轮休那天突然被叫去救火,节假日比平时还忙,年假攒了又攒最后作废,甚至连请病假,都得先保证工作安排不出错,再看自己能不能好好休息。

而这些,几乎都没有加班费,也没有记录在排班表上。

为什么?因为整个行业都在超负荷运转。

尤其是这几年," 人效 " 这个词成了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能不能把两个人的事压给一个人做?

能不能把全职改成多岗合一?

能不能减少编制、提高单位产出?

很多酒店的答案是可以,而且已经在做。

酒店一线人员的工作密度越来越高,边界感越来越模糊,你是否休息,不取决于你请没请假,还能不能有口气在线上响应才是重点。

但问题是,这个行业真的这么缺人吗?

讽刺的是,并没有。

就像阿澜和我说的:" 我们部门年中谈话时还说人员是超编的,别的酒店可能一个人做,我们这还有仨。"

人是够的,甚至是多的。可工作不是分担的,而是集中在 " 能干、懂行、习惯加班 " 的那些人身上。

结果就是工作强度越来越重,边界感越来越差,组织的反馈却是 " 你还可以多干点 "。

所以你会看到这么多酒店人,不敢请长假,不敢彻底请病假,怕的是掉链子,更怕被打上不配合、情绪化的标签。

从组织的角度看,工作始终有人做,KPI 自然就能交差。

但从个体的角度看,真正被透支的,是那几个始终 " 顶得上 " 的人。

所以问题并不是酒店缺人,是用人方式出了大问题,能者多劳,劳到最后,连住院也轮不到好好躺着。

在这套体系下,人没有真正被当作人来用。

面对繁重的工作,当代打工人习惯于自嘲为 " 牛马 "。

牛马的苦是吃不完的,但你很难不去质疑,这样的工作方式,能撑多久?

正如已经在同一家酒店工作了十年的阿澜也开始考虑离职,今天酒店从业者在流失,一线员工心理压力日渐饱和,有经验的 " 老人 " 一个个萌生退意。

今年五一前,旅界曾经撰文《五一前夜,五星酒店为何招不到前台了?》,说的是五星酒店员工一个月工资,往往不抵客人一晚房费,且责任多,压力大,导致这行人才流失。

这已经不是个别酒店的问题,而是一整套超负荷等于高效的系统逻辑走到了尽头。

那我们怎么办?

先说组织。

酒店组织层面需要面对一个现实:人效提升并不等于无限压榨。

当下很多酒店都在大谈特谈降本增效,但增效还没开始,先把人榨成了纯体力工具。

长期来看,这种策略既不节约成本,也无法吸引新人,更谈不上人力结构健康。

所以,与其指望人自动补位,不如重塑制度,把轮岗、补位、临时替岗机制设成常态配置,让系统稳定,不依赖牛马个体。

再说打工者自身。

我们常说打工人要有边界感,但在当前环境下,这句话更像是一种奢望。

你可以努力划清边界,但当群消息和绩效考核不断提醒你 " 你不能停 "、" 你不该请假 ",很多人其实是被迫自愿。

那怎么办?

曾经我们说 00 后整顿职场,但从目前就业环境来看,00 后也在打不过就加入,这是无奈的现实,但更多酒店人应该意识到有些职场 PUA 逻辑的不合理性,开始学习不总是自己兜底。

就像阿澜事后也在后悔,都想到离职了,为什么没有哪怕一次在群里明确告知 " 我病假期间暂不处理业务 ",至少这是一种试探边界的合理方式吧?

最后是行业。

服务业一直靠人撑,这是共识,但靠人撑,不等于靠人熬。

中国酒店行业到了必须重估人力支出价值的阶段了,这需要时间,也需要代价,但总好过继续在现有模式里内卷到塌方。

所以,回到那个最朴素的问题:

如果一个行业,连休息都无法保障,连病假都得靠偷偷申请,它还能撑多久?

真正决定这个问题答案的,不是某个老板,也不是某个打工人,是我们能不能停止假装一切正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旅界,作者:theodore 熙少,题图来自:AI 生成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酒店牛马,病床只是临时工位》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