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一场胜利

不仅是一场胜利

2025-09-03 动态更新

作者 |  李少威

编辑 | 谢奕秋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这个由中国人作出的结论,和二战战胜国共享的 "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 " 的表述,结果一致,但本质不同。

这不仅仅是一场胜利。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

抗日战争之于中国,是一场真正的民族觉醒。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发动和组织之下,终于形成了牢固的现代民族国家意识,数万万人民自觉地站立起来,保家卫国,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参加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

100 多年,受尽欺凌,民众再是麻木,国仇家恨也是历历在目,对民族独立和国家自强的向往,也是一种朴素感情。真正的问题在于,过去一直没有一个能够领导民众彻底抛弃幻想、坚决战斗到底的政治力量,担负得起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的重任。

一场持续 14 年的抗日战争,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绝不妥协的抗日决心,看见了他们艰苦卓绝的战斗行动,理解了他们捍卫民族独立的坚定意志,以及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为人民而战的价值取向,所有的家国之爱,就都附丽在了共产党之上。

一个有了强韧脊梁的坚不可摧的民族共同体,在抗日战争过程中得以形成,这是中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过去为什么失败

" 自 1840 年起,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们,每一次战争几乎都以中国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

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中国近代史的凝练总结。自鸦片战争开始,丧权辱国,血泪横飞,民族命运之危殆、苍生处境之悲惨,今日思之,犹令人扼腕。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失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中法战争,中国在战场形势有利的条件下,清政府妥协," 不败而败 ";中日甲午战争,30 余年中兴努力一朝覆没,割让台湾、澎湖,亡国灭种之忧漫布朝野;八国联军侵华,逼签《辛丑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其后,民国建立,袁世凯窃国,日本又提出灭亡中国的 " 二十一条 ";袁氏死后,军阀割据,各派军阀被帝国主义操控,频起内战之端,极尽搜刮之能,哀鸿遍野,国将不国。

1901 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中国的仁人志士,从未中断过强国、救国的探索与实践,但是,洋务运动失败,百日维新失败,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又被军阀窃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无一不败。

每一次失败的背后,都有十分具体的原因,但万变不离其宗,归根到底,是过去这一切的战争、改良、革命和运动,都与普通民众没有太大关系。人民的力量被惧怕,被有意压制,或者被忽视,没有意识和能力去动员。

孙中山先生说中国的社会是 " 一片散沙 ",梁漱溟先生则说是 " 自由散漫 "" 缺乏集团生活 ",其实说的都是同一种状态——无组织。

清政府非但无法组织人民,自身也沦为人民的敌人。清朝的异族政权属性,让它两百余年从未放松过对人民的提防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中国之时,清政府惧怕人民甚于惧怕侵略者,镇压起义军的势力之中就有外国雇佣军。帝国主义也认识到,侵略中国之最大阻力,不在清朝政府而在中国人民,与其灭亡清朝,不如留下它来镇压人民,更符合它们的殖民利益。清政府与帝国主义逐渐结成一定程度的同盟关系,到庚子战后,彻底沦为 " 洋人的朝廷 "。

《末代皇帝》剧照

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 这中国,那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朝廷就是人民公敌,何能指望它成为民族脊梁?这也正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的革命口号对精英分子具有强大号召力的原因。

辛亥革命的成功依赖会党、新军,以及一批新式知识分子的满腔热血。共和是历史必然,但武昌首义则包含许多偶然因素,不是民众觉醒的结果,政治革命没有伴随社会革命,中山先生的志向,依然是海市蜃楼。袁世凯窃国、称帝而民众无动于衷,鲁迅先生在军阀时代写尽了民众麻木的世态,时人悲愤感叹:" 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几千年文明古国,幅员广阔,虎踞龙盘,但如果人民不被组织起来,要想摆脱落后挨打地位、走上现代化道路,无异于缘木求鱼。

麻木是中国社会的一面,之所以麻木,是因为没有任何势力真正在乎人民,他们所关心的是阶级之利,而非中国之利。共产党人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扎根人民,依靠人民,先抛开理论和主义不谈,仅此一点,就决定了他们和过去的任何政治组织根本不同,也决定了他们真正具有改变中国历史的力量。

从诞生伊始,共产党人就投身工人运动,以唤起民众为务。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先生深受感染,透过共产党人,他认识到了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一改过去对西方的迷思,同时他也认识到了群众的力量,认识到了共产党人所做的工农运动的关键意义,于是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将民生主义等同于共产主义和大同主义。他坦然承认自己过去领导的革命基本上是脱离群众的,是 " 英雄革命 ",而今后的革命必须获得尽可能多的国民的理解和支持,动员尽可能多的人加入,一变而为 " 国民革命 "。他在生命最后关头留下的总理遗训,开篇就说:"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不唤起民众,革命便是奢谈。亡国之忧,永无解除之日。

做政治还是谈政治

中山先生 " 出师未捷身先死 "," 但悲不见九州同 "。在他逝世之后,国民党右派野心家蒋介石一步步攫取了革命领导权,挥师北伐。

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期间的努力,一步步让国民党扎根基层,具备了广泛的民众基础。同时,在北伐期间,往往也是政治先行,共产党人发动工农在先,为北伐军提供群众支持,在很多地方,人民群众 " 箪食壶浆 " 相迎。第八军军长唐生智便说:" 我们这次革命的成功,完全是工农群众的力量,并不是兵士的力量。"

人民群众和共产党(当时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站在一起,这是大革命得以顺利进展的根本。而恰恰也是这一点,让蒋介石对共产党人始终心存忌惮,刻意排挤,最后的结果,就是 1927 年 4 月发生的清党,共产党人被他杀得血流成河。

今天,国民党作为东南小岛割据系统里的在野党,处境艰难。其实从清党那一刻起,国民党就已经实质死亡。因为在那一刻,它从孙中山先生努力建立的革命力量,转化为人民的敌人、革命的对象。

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曾在日记里自问:" 本党为何不能掌握青年?"" 本党为何不能与共党抗争,一切组织、宣传、训练皆比不上共党?" 其实道理很简单,那就是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和人民群众融为一体,代表他们的利益,为了他们而浴血战斗。那些英勇作战的战士们,也是人民群众的儿子、女儿。

2021 年 5 月 11 日,延安南门前广场上知识青年到延安的雕塑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数千年政治史里,江山轮换的表象之下,是人心向背。毛泽东说,所谓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这是对统一战线的口语化表达。统一战线,就是最大限度地争取民心。

很难说蒋介石政府和国民党不懂这个道理,在 " 围剿 " 红军的时候,蒋介石也多次强调要把政治当成重要的事情来做,但国民党军队基本都是停留在口头上讲,而共产党则扎扎实实 " 做政治 "。

清党之后,10 年时间里,共产党人都处于被蒋介石全力剿杀的处境,但在任何时候,他们都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打土豪,分田地,让人民翻身做主人,军民一条心,红军之所以战斗,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人民军队 "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 的铁的纪律,就是从井冈山时代开始形成的。

人民解放军济南部队某部 " 英勇顽强岱崮连 " 干部战士在演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让人民翻身做主人,并不是简单地把地主、土豪的土地抢过来,硬塞给农民。土地革命,其根本精神其实在于群众主动。一方面需要让群众认识到共产党军队就是自己的军队,有枪杆子作保障,才能让他们敢于参与;另一方面也要让群众接受教育,清晰了解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及自身在其中所处的被压迫地位,唤起他们内心的朴素情感,让他们真诚而主动地参与,这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能力。在抗日战争时期严酷的敌后环境下,这是党的力量之源。

被全世界奉为游击圣经的 "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 十六字诀,也是从湘赣边界的战斗中总结而来。很多人并不清楚一点,游击战术固然高超,但共产党人拥有一个人民群众自觉配合的社会环境,才是它发挥作用的根本条件。革命根据地范围内,每个百姓都对党政军秘密守口如瓶,都是人民军队的探马和前哨,在古今中外历史上,唯有共产党人能做到这一点。

在抗日战争期间,华北平原敌后军民创造了很多有效的歼敌方法,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上图左:地雷战。上图右:地道战。下图左:破袭战。下图右:水上游击战

这就是人民战争的早期形态,往后,它将在抗日战争中发挥巨大威力。《歌唱二小放牛郎》中的小英雄王二小,就是人民战争的微小缩影。

抗日者得民心

1936 年,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

此时的日军,不但已经侵占东北三省,而且已经越过长城,盘踞华北,虎视全中国。但蒋介石一直奉行 " 攘外必先安内 " 政策,心心念念,只在剿杀红军和共产党。

1931 年," 九 · 一八事变 ",关东军占领东北,数十万东北军,仅发生零星战斗,就全部败退至关内。而张学良不敢抵抗,很大程度上不是害怕日本人,而是因为慑于蒋介石严令。事变之前的 8 月 16 日,他向张学良发出著名的 " 铣电 ":"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1935 年,日军步步侵占华北,蒋介石依旧坚持 " 攘外必先安内 ",社会各界忍无可忍。廖仲恺夫人何香凝给蒋介石送去一个包裹,内有裙子一条,还有她亲笔署名的一首诗: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仅从这一首诗,以及送女裙的行动,便可见当时的中国人民,内心里有多么的压抑和憋屈。

中国共产党人则始终主张团结抗日,从无一日动摇。

1932 年 4 月 15 日,十九路军淞沪抗战之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发布了毛泽东起草的《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对日宣战;1934 年 7 月,红 7 军团奉命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寻淮洲任军团长兼抗日先遣队总指挥;历经千难万险抵达陕北之后,还在被蒋介石调兵遣将猛烈进攻的共产党人在 1935 年年底召开的瓦窑堡会议,就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策略;此后随着日军侵略形势发展,共产党人也逐步放下阶级仇恨,以民族大义为先,在处理与蒋介石和日本侵略者之间关系的措辞方面,从 " 反蒋抗日 " 到 " 逼蒋抗日 " 又到 " 联蒋抗日 ",步步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因为看到了共产党人在民族危机面前的坚定立场,一直被诬为 " 共匪 " 的共产党,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

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后,举行抗日誓师大会

如邹韬奋所说,日军 " 不战取东北,小战取华北 ",气焰嚣张,1937 年 7 月 7 日发动了 " 卢沟桥事变 "。次日,毛泽东、朱德等致电蒋介石:" 红军将士,咸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7 月 14 日,朱德为红军将士题词:" 日本强盗夺我东三省,复图占外蒙,又侵我华北,非灭亡我全国不止。我辈皆黄帝子孙,华族胄裔,生当其时,身负干戈,不能驱逐日本出中国,何以为人!"

此时的蒋介石,在全国军民抗日救亡热情的感召下,面对日寇的步步紧逼,逐渐加强了抗日的信念。这才有了 7 月 17 日蒋介石在庐山第二次谈话会上那句传遍大江南北的宣言:"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这是抗日战争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修辞。需要注意的是,此时标志着日军全面侵华的 " 七七事变 " 发生已经 10 天了,尽管修辞优美、话语铿锵,但 " 如果战端一开 " 的假设式陈述,还是能够窥见蒋介石仍抱有幻想、希望事情仍能转圜的内心活动。之后,他的抗战决心一直以来也不坚定,与日本侵略者仍是边打边谈、暗中接触,寄望于在军队抵抗和国际形势变化之下,还有把局势退回到卢沟桥事变之前状态的可能。

1937 年 7 月 17 日,卢沟桥事变后的第十天,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宣布:" 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我们都知道卢沟桥事变是日军全面侵华的开端,但很少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两国之间的战争,开端竟然是在北京?

这正是近代以来持续丧权辱国的结果。1901 年的《辛丑条约》,规定了日本可以在华北驻军,司令部设在天津,军队驻防于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日军全面侵华,只是侵略的延续而不是开始。即便如蒋介石所愿,日军退回 " 七七事变 " 之前现状,东北、华北也已经沦于敌手,国家早已失去大片沃土。

"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如此 " 现状 ",共产党人又岂能承认?

人民的胜利

在抗战之前,苏区、革命根据地之外的中国人民,并不那么清晰地知道共产党的性质和主张。正是因为共产党人对抗日从不含糊的态度,以及他们为了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付出的真诚努力,人民群众有了一次重新了解共产党人的机会。

抗战期间,中国的仁人志士们、青年学生们,纷纷奔赴延安,而不是前往陪都重庆,就是对共产党人进行再认识的结果。最关键的一点是,共产党人不但强烈主张团结抗日,而且身体力行,不怕牺牲,在共产党人掌控的土地上,实行民主,人人平等,军民鱼水情深,政权、军队与老百姓之间,完全没有丝毫隔膜。中国人看到,国家民族的希望,在共产党。

1937 年 8 月的洛川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 " 山雀满天飞 " 的观点。因为国共合作抗战,共产党成为 " 合法政党 ",共产党员就拥有了广阔天地,要像山雀一样撒出去,飞向全中国。人民会了解共产党,而共产党人的工作,也会持续唤起人民。

决心抗战,但蒋介石并不认为中国能坚持多久,7 月 31 日与胡适等文化人餐叙,他计算当时的军队、兵器数量,认为 " 可支持六个月 "。在他的观念里,人民不是力量,而是负担,是被改造的对象,因此他也就看不到人民群众中蕴藏的蓬勃伟力。而共产党人则坚信依靠人民必将赢得胜利,被组织起来的老百姓,才是中国真正的希望所在。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道:" 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 虽然缺枪少弹、破衣烂衫,但心有人民,何其自信。

1937 年 5 月,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作题为《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报告

1938 年 5 月发表的《论持久战》,既流露着依靠人民必将赢得战争的乐观自信,又明确预言了长期抗战的发展趋势,恢弘的战略眼光令人叹为观止。" 兵民是胜利之本。" 近代以来,中国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中国人从未放弃又看不到希望,归根结底在于未能达致人民的觉醒,未能实现军队与人民的一体。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改良与革命。第一阶段,开明官僚和知识精英认为,我们总是打败仗,是因为技不如人,所以开矿山、修铁路、造枪炮、买舰船,最后甲午惨败;第二阶段,因甲午之败,知识精英进一步反思,认为仅有器物变革达不到自强目的,根本在于制度落后,于是发生了百日维新,又因形格势禁,操之过急,且有保守势力猛烈反扑,归于陨灭;辛亥革命之后,帝制复辟,军阀混战,有识之士认为,共和之所以有名无实,全在于国民思想仍然笼罩于封建体系之下,民众不觉醒,则器物、制度之变均无实在的根基,于是有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但面对军阀政府的压制,"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

每一步都是历史的必经之路,都让人心旌动摇。这三阶段艰难历程,最终在五四火光照耀之下,催生了中国共产党。

油画《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展于上海《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左起:陈公培、俞秀松、陈独秀、李汉俊、施存统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第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上来就是一句话:"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从工人阶级出发,到认识到农民阶级蕴藏的无穷力量,再到把最广泛的爱国者,都纳入团结、动员、组织的视野,囊括到政权基础的范围内,并且真正能俯下身子,深入群众,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一步一步,中国的基层社会被动员、组织和整合起来," 一片散沙 " 变成一个牢固坚韧的民族共同体。

抗日战争是一次波澜壮阔的人民觉醒过程。和国民党依靠军队片面抗战相对,共产党人依靠人民全面抗战。深入太行、前出华北的八路军和驰骋于南方的新四军,在敌后与日本军队犬牙交错杂处一起,背靠中国百姓,壮大抗日力量,适时攻击敌人并与正面战场紧密配合。一支在日军包围之下还能越战越勇、越战越强的军队,奥秘就在于人民的支持。而能在这样的残酷条件下存活和壮大的军队,必定是无敌的。这一道理,就连 1944 年深入延安考察的美国 " 迪克西使团 ",也看在眼里,写在报告中。

山西灵丘县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内的图像演示重现当年平型关大捷主战场的战斗情形

国民党制造了一个 " 共产党游而不击 " 的谎言,但 " 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敌后战场的单个战斗规模的确没有正面战场浩大,但发生频率要远远高于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牵制了超过六成的日军,承受压力超过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歼灭了 52.7 万日军,总数与正面战场相当。尤其重要的是,共产党人领导的敌后战场,从无妥协投降之闪念,与蒋介石时刻心存幻想形成鲜明对比。蒋介石与日本边打边谈,还曾特意以共产党来威胁日方:" 假如同意日本采取的政策,中国政府倒了,那么唯一的结果就是中国共产党将会在中国占优势,但这就意味着日本不可能与中国议和,因为共产党从来是不投降的。"

1944 年,《纽约 · 时报》记者福尔曼在历经 6 个月采访之后写成的著作——《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描述:" 凡见过八路军的都不会怀疑他们,他们所以能以缴获的武器或简陋的武器坚持作战,就是因为他们与人民站在一起。"

与共产党人的表现大相径庭,国民党方面,一边是国难当头,一边是贪腐蔓延,连后方老百姓勒紧裤带筹措的军粮,也敢贪污克扣,甚至倒卖到市面上去。没有人民的拥戴,甚至成为人民的敌人,结果就是纵有百万之兵,犹如土鸡瓦狗。

最典型的表现是 1944 年的豫湘桂战役,日军已是强弩之末,还能横扫半个中国,国民党兵败如山倒,日军从河南一直打到贵州,差点直插后方陪都。国民党军指挥官汤恩伯,被老百姓列为 " 水旱蝗汤 " 四大害之一,望风而逃之时," 到处遭受人民袭击 "。

民心向背,在抗日战争中潜移默化;而中国人民,也在这一场存亡之战中,找到了方向,看见了希望,巩固了民族感情,一点一点,凝聚成为一个民族共同体。

是人民,由共产党人组织起来的人民,最终打赢了抗日战争。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不仅是一场胜利》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