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弥合分歧、扩大共识的上合峰会

一场弥合分歧、扩大共识的上合峰会

2025-09-02 动态更新

今年的上合峰会以务实议题为牵引、以 " 上海精神 " 为指引,在复杂的地缘政治与全球经济重组背景下展示出跨文明协作的制度韧性与议题整合能力。

作为兼具安全合作与发展协作功能的区域多边平台,上合组织通过共识规则、非结盟取向与对话优先的程序性安排,将不同成员的战略关切嵌入同一合作框架,在 " 最小公分母 " 原则下推动规则协商与项目落地,体现出以 " 弥合分歧、扩大共识 " 为核心的制度逻辑。

成员互动超越分歧凸显合作

中印互动成为观察此次峰会的一扇窗口。双方在会场内外保持沟通,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指出边界问题不是中印关系的全部,倡导以大局视角和发展议程为双边关系定向校准。这种将 " 分歧议题 " 与 " 合作议题 " 进行适度分离、以危机管理机制和边界沟通渠道托底的做法,为中印关系提供了超越单一边界议题的合作窗口。

印度总理莫迪搭俄罗斯总统普京 " 便车 " 赴会。图源:GJ

俄印互动则凸显 " 战略自主 + 务实合作 " 的双重维度。面对外部关税与二级制裁风险的外部压力,上合平台发挥了 " 制度性缓释器 " 的功能,比如通过供应链韧性、跨境物流便利化与本币结算倡议,为成员在外部不确定性上升时提供 " 去风险而不脱钩 " 的政策选项。这种以功能合作为抓手的安排,有助于缓解地缘政治张力对贸易流的负面外溢,进而将双边务实合作嵌入多边规则的稳定器之中。

印巴关系的处理体现出上合在 " 议题去政治化 " 与 " 程序去对抗化 " 上的制度价值。尽管两国在历史与现实上存在结构性矛盾,但在上合框架内,双方遵循不把双边争端带入多边场合的基本约定。对冲突各方而言,这种 " 弱联系 - 强功能 " 的机制并不消解根本分歧,但在合作的可证事实层面累积信任存量,降低误判概率,为更高层级的政治对话创造空间。

成员国跨区域跨部门携手

从峰会成果来看,成员国在粮食与能源安全、供应链稳定、数字经济、绿色转型、跨境物流、网络与数据安全、人文交流及教育合作等领域达成多项共识与合作文件,进一步完善了从领导人宣言到部门合作路线图,从执法安全到经贸金融、从文化教育到卫生旅游的全领域议题谱系。

共识文本强调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反对单边制裁与经济胁迫,支持开放型世界经济,主张在尊重各国主权与文明多样性的前提下推进互联互通、科技创新与包容性增长。

随着成员国范围从中亚扩展至南亚、西亚与东欧,上合组织在地理范畴与功能内涵上同步拓展,其跨区域与跨部门整合能力显著增强。

合作范式可验证可复制可对话

在国际体系处于加速重组的当下,上合组织的意义可以从三个层面把握。

其一,作为 " 安全—发展—文明对话 " 三位一体的区域机制,上合以反恐与稳定为底板,以发展合作为动力,以文明互鉴为纽带,提供了区别于阵营对抗与零和博弈的公共品生产方式。这一模式以 " 上海精神 " 为规范基底,强调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体现出跨文明法治与全球治理的可对话范式。

其二,作为大国—中等国家—小国嵌套互动的平台,上合通过共识规则降低制度进入门槛,通过项目清单提升合作可操作性,通过本币结算与金融互助增强成员对外部冲击的抵御力,从而为全球南方提供议程表达与制度创新的舞台。

其三,作为多边与双边交叉叠加的 " 网络型 " 机制,上合将成员间的双边务实合作嵌入多边框架,缓释结构性分歧对整体合作的绑架效应,形成分歧可管控、合作可累积、成果可衡量的正循环。

本次峰会的主会场——天津梅江国际会展中心。新华社发

总体而言,上合峰会以一套可验证、可复制、可对话的合作范式,为动荡世界提供了 " 非对抗、非排他、非强制 " 的公共品。它让分歧不再是合作的否定性前提,让共识不再停留在抽象宣示,而是通过能源、物流、金融、数字、人文等多维项目的联动转化为现实收益。

在百年变局与全球治理赤字并存的时期,上合用实证可辨的方式表明,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推进协作,以功能性合作塑造信任,以渐进式规则对接提升制度黏性,可以为欧亚大陆乃至全球范围的稳定与繁荣提供一条可持续的路径。这正是 " 弥合分歧、扩大共识 " 的真正意义所在,也是上合组织在新时期继续释放制度红利、提供中国方案与亚洲智慧的重要载体。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孙祁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一场弥合分歧、扩大共识的上合峰会》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