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不止爱情,在劳动与传承中焕发多元生机​

七夕节不止爱情,在劳动与传承中焕发多元生机​

2025-08-27 动态更新

8月29日是农历七月初七。在大众印象中,“七夕节”这个因牛郎织女传说被称作“中国情人节”的节日,似乎总与浪漫爱情紧密绑定。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提出,“中国传统节日七夕和西方情人节并不完全等同,七夕不只有单一爱情维度,它更是承载劳动精神、家庭团聚与社会交往的综合性文化载体。”从古代的“乞巧竞技”到当代的多元庆祝,七夕节的丰富内涵,正等待被重新发现。​

不止爱情:被忽略的“劳动内核”,才是七夕的厚重底色​

“很多人只知七夕是爱情节,却忘了它最初叫‘乞巧节’,本质是一场‘工匠精神’的比拼。” 田兆元的观点,揭开了七夕节被忽略的重要维度。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此为古代文献中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表明在汉代就已经有了七月初七女子穿针乞巧的习俗,当时这一节日更多被称作“乞巧节” 。而在现存文献里,最早出现“七夕节” 一词是在北宋时期。

2025年8月23日,广东惠州惠阳区青年职工交友活动。活动以“七夕抓手指”游戏让嘉宾们迅速打破陌生感。视觉中国 图

在古代农耕社会,“男耕女织”是核心生产模式,七夕女孩子们“乞巧”绝非单纯地“求手艺”,而是关乎家庭生计的“生产技能训练”——女子通过穿针引线、刺绣织锦的竞技,提升纺织技艺,为未来组建家庭、保障“穿衣”需求打下基础,这种“以劳动获认可、以技能求幸福”的逻辑,让七夕的爱情内涵更显扎实。​

田兆元进一步解释:“过去心灵手巧的女孩,更容易获得爱情与家庭幸福,这不是物质的比拼,而是能力的呈现。”崔颢的《七夕》诗中写到,“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长安七夕节穿针乞巧的风俗。一些地方的乞巧节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如穿针引线、蒸巧饽饽、烙巧果子等。《岁时杂记》说,宋代东京出现民间乞巧集市,专卖乞巧之物,集市上人潮涌动,车马难行,是当时最热闹的节庆之一。这种“劳动与爱情绑定”的文化逻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的认知。​

“现在提到七夕消费,多是物质消费,却少了‘个人价值实现’的精神消费。”田兆元感慨,古代七夕的“消费”更具多元性:青春少女通过乞巧实现 “自我价值”;情侣以同心结、巧果传递情感;家庭借节日实现团聚,“这种兼顾精神价值、情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消费,才是七夕应有的底色。”​

2025年8月26日,河北唐山丰润区燕山路街道欣园社区七夕文化活动上,专业老师指导小朋友制作七夕团扇。视觉中国 图

不止情侣:家庭团聚与社会交往,七夕的“博大场景”​

除了劳动内核,田兆元还强调,七夕节的“聚会场景”远比 “情侣相会”更丰富——它是有情人的约会、夫妻的团圆,也是女子间的社交,更是家庭的团聚。“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时带着两个孩子,这本身就是‘家庭团聚’的象征,而非单纯的二人世界。”​

这种“多元聚会”在古代有明确体现:明清北方“拜织女”仪式中,女子们会邀请闺蜜齐聚,祭拜后一起围坐在桌前,吃着瓜果,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既是女性社交,也是技能交流;广东广西的“七夕水”习俗中,在七夕这天,各家都会到河边共同取水封存,为家庭未来祈福;就连宋代市集上男女互赠的“磨喝乐”(泥制孩童玩偶),也暗含“家庭美满、早生贵子”的期许。​

2025年8月26日,浙江湖州,长兴县明珠路社区联合社工志愿者开展“爱在七夕 情暖夕阳”主题活动,金婚老人在为老伴梳头。视觉中国 图

“现在的七夕活动有些单一,多是形式化的相亲会,脱离了生活与生产场景。”田兆元指出,古代七夕是“民间与官方共同组织”的综合性活动,既有技能比拼,也有社交互动,还有家庭参与,“比如通过乞巧竞技让男女在劳动中产生情感,通过家庭聚会传递夫妻互助理念,这种‘大爱情’场景,远比单独的相亲更能培育健康的情感观。”​

他特别提到当下的单身群体问题:“我国有上亿单身男女,若只靠单一相亲活动,很难解决情感需求。七夕应成为关注单身群体的平台,通过技能交流、文化活动等场景,让他们在‘非功利’的互动中建立联系,这也是对古代‘以劳动结情缘’传统的传承。”​

2025年8月26日,浙江嘉兴,消费者在商场选购“七夕”商品。视觉中国 图

当代传承:既要“送花”,更要“与时俱进”​

面对“年轻人过七夕送花、巧克力,是否弱化传统内涵”的疑问,田兆元给出了包容的答案,“只要能增进情感,送花、送巧克力都值得鼓励。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七夕与当下的生活、生产结合起来,让传统‘活’在当下。”​

“古代男女也会互赠信物,如《诗经》中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这种‘以物传情’是情感的载体。”田兆元表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是十分注重情感交流的,“《关雎》中的‘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男子想象用音乐来取悦心爱之人”,“现在的年轻人在七夕中,也应该更多考虑对方的情感需求,比如喜欢音乐,就可以一起去听音乐会;喜欢电影,就一起去看电影。”

2025年8月26日,浙江湖州德清,孩子们在乾元镇第一幼儿园进行汉服秀。视觉中国 图

如今“男耕女织”的古代生产模式不复存在,女孩子们不再比拼穿针引线。田兆元提出,“乞巧”也可以“与时俱进”,“传统穿针乞巧可以保留,但也能加入现代元素,比如AI设计比拼、手工创作竞赛等等,让年轻人在科技与艺术中感受‘巧’的内涵。” ​

从“乞巧竞技”到“爱情象征”,从“家庭团聚”到“社会交往”,七夕节的多元内涵,恰是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体现。正如田兆元教授所说,“七夕不应被窄化为‘情人节’,“它是劳动精神的传承、家庭理念的传递,也是社会情感的纽带。当我们在送花的同时,也能想起‘以巧立身、以劳结缘’的传统,这个节日才算真正实现了传承与创新。”​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七夕节不止爱情,在劳动与传承中焕发多元生机​》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