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面孔,其实就是解读‘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人生终极命题。” 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主任、《中国面孔:文物上中华民族的凝望与记忆》作者翁淮南说。8月16日,第19期东方读书会搬到了上海书展现场,翁淮南、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在上海书展中心活动区,探讨面孔背后蕴含的民族情感、智慧与价值观,解读“何以中国”的文化密码。
从20万张文物图片中,精选50张面孔
“我们是谁?我们为何会长着中国面孔?我们为何成为我们?”从20万年前的北京元谋人塑像到当代戍边英雄,翁淮南走遍大江南北,梳理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珍藏在典籍里的书画,将一张张大家记忆深处的“中国面孔”提取出来,最终从20万张文物图片中,提取了50张代表性的中国面孔,通过“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三大篇章,讲述中华文明跨越万年的精神图谱。
为什么是这50张面孔?它们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哪些特征?翁淮南的选择标准是“从时间上呈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空间上体现广泛性和互通性”。中国文化绵延不断,中国人说自己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从元谋人的面孔开始,他希望体现中华文明“百万年人类史、1万年文化史、5000年文明史”;从空间上,中华文明南北交融,丝绸之路贯通中西,民族交往交融一直在进行中,也对中国面孔产生着深刻影响。书中精选的每一张面孔都承载着特定时空的文化记忆。
“这些面孔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明连续性的鲜活注脚。”翁淮南表示,书中特意融入《诗经》《楚辞》等经典文献解读,让文物与文字相互印证,如用“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诠释秦人担当,以“大风歌”展现西汉雄风,使冰冷的文物绽放出温暖的人文光芒。
“通过中国面孔与中华民族的对话,我们能清晰看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感受到真实、立体和全面的中国气息,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与底气。”翁淮南说。
从中国面孔中,解读背后文化内涵
陈杰从专业角度解析了文物面孔背后的文化内涵。长期在考古一线,陈杰提到,考古发现中和中国面孔相关的遗存非常多,“通过这些人像面容,我们可以解读很多信息,包括他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精神文化等等。”
他以三星堆遗址中突出眼睛造型的面具为例,指出“蜀”字的象形特征与文物造型的呼应,印证了古蜀先民“以眼通神”的宗教信仰,“这种对眼睛的崇拜并非孤例,在古埃及文明中也有类似表达,现在上海博物馆正在进行的古埃及文明展中,就有荷鲁斯神的存在,用眼睛的符号代表荷鲁斯,是古埃及人一个非常重要的信仰符号。”
“《中国面孔》以50个面孔,串联出中国的人类史,阐述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关系。通过这些面容,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象征是一脉相承的。比如红山文化中有祖先崇拜的现象,实际上这种敬仰先祖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中国现代社会之中。”陈杰说。
罗岗从文艺学角度解读了文物面孔的当代感染力。他认为,这些看似粗糙的远古器物之所以能打动今人,在于它们保留了“人类童年时期的纯真美好”,“从文明角度讲,那个时期也许是蒙昧的,但某种程度上讲,这代表了人类的一种乡愁。人类总会希望回到自己的童年时代,回到自己的‘根’,回到文明起源的地方。这本书里反映的万年中国也好,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也好,都是与这种乡愁紧密相连的。”
文明交流互鉴中成长,中国面孔体现中华文明包容性
在谈及文明交流互鉴时,三位专家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特征。翁淮南以5200年前新疆地区出现的大米、小米与大麦、小麦共存现象为例,说明早在史前时期,东西方文化已通过物质交换实现交融,“物的传播背后,有人的交往交流,我们就这样不断地走、不断地相遇,最后走到了一起。”
陈杰补充了法显西行、鉴真东渡等文化使者的案例,指出“文明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佛教东传的同时,中国文化也通过他们影响东亚文明圈。
罗岗则以胡焕庸线为切入点,阐述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互动,“中华文明开始的时候,就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融,所以很多人觉得兵马俑的形象有胡人特征。”他特别提及,中华文明是“满天星斗”的形态,中原文明是重要的一部分,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巴蜀文化等,都与中原文明相互碰撞、交流、融合,这些在“中国面孔”中也能找到蛛丝马迹。
据悉,《中国面孔》通过50件文物串联起百万年人类史,不仅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统一性、包容性,更以“小切口”呈现“大历史”,为公众理解文明传承提供了生动范本。东方出版中心表示,将持续通过东方读书会这一公益平台,邀请专家学者开展阅读分享,搭建新知识与新观念的交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