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青浦需克服水资源融合性开发短板,探索“五水融合”

申论|青浦需克服水资源融合性开发短板,探索“五水融合”

2025-08-13 动态更新

青浦水网密布、湖荡纵横,河湖水面率为18.75%,列上海市各区之首,是上海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更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核心承载区。丰富的水资源禀赋及独特的水乡肌理,构成青浦最为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在“双碳”目标引领及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深入实施背景下,如何系统谋划、创新激活“水价值”是青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文以青浦为研究案例,探索“五水融合”(水交通、水科研、水生态、水文旅、水运动)的规划理念与实施路径,旨在打破传统单一的功能开发模式,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滨水地区发展提供借鉴。

系统性、融合性开发存在显著短板

尽管青浦水资源禀赋优越,但在系统性、融合性开发方面仍存在显著短板:

第一,水交通方面,绿色航运潜能未能充分释放

航道等级与连通性不足,部分骨干航道如急水港、油墩港、长湖申线的等级有待提升,与江苏、浙江的高等级航道衔接不畅,缺少内河港口与公路、铁路枢纽之间的集疏运体系,多式联运存在“最后一公里”瓶颈,制约长三角内河航运发展;航运绿色低碳转型滞后,船舶清洁能源如LNG、电池应用比例低,港口岸电设施覆盖率和使用率有待提高,航运污染防控压力依然存在。

第二,水科研方面,创新链与水域空间结合不深

“科技水乡”场景缺位,虽有华为研发中心等顶尖科技企业入驻,但水乡传统肌理与现代科技元素的融合度不足,缺乏集研发、测试、展示、应用于一体的“科技水乡”示范性聚落或场景;产学研用协同不足,围绕“水”主题如水环境治理、智慧水利、水生态修复、水上新能源等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及项目偏少,相应的前沿研究机构、顶尖人才团队的集聚度偏低,缺少与水生态相关联的绿色科技产业集群。

第三,水生态方面,本底优良但系统韧性面临挑战

水域存在水质波动与富营养化风险,淀山湖急水港桥、四号桥等断面的水质稳定性有待提升,受农业面源、初期雨水等影响,局部水域存在富营养化风险。蓝绿空间系统韧性不足,生态缓冲带建设、湿地保护修复需进一步系统化与规模化;滨水带过度硬化、生境破碎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影响水生生物栖息和迁徙,面临一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

第四,水文旅方面“沪派江南”品牌辨识度与深度体验不足

文化内涵挖掘与活化不够,对“沪派江南”的独特文化基因如商榻宣卷、田山歌、水乡商贸等资源的深度挖掘、现代表达和活态传承不足;水乡古镇旅游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文化沉浸式、互动式、研学类等深度体验产品供给欠缺丰富;全域联动与品牌整合乏力,各文旅资源点如朱家角、金泽、练塘、环淀山湖等区域之间联动较弱,周末游模式难以转化为常态化消费场景。

第五,水运动方面,潜力巨大但体系化、国际化水平不高

水上运动场地设施供给不均衡,除淀山湖美帆俱乐部等高端场地外,面向大众普及、青少年培训的亲水运动场地,如城市河道皮划艇、桨板基地等相对缺乏;赛事活动能级有待提升,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可常态化举办的顶级水上运动赛事IP;产业带动效应有限,水上运动装备研发制造、培训服务、衍生消费等产业链条尚未有效形成和延伸。

需打破条块分割,强化系统集成

第一,水交通方面,打造绿色智慧的内河航运枢纽

提升航道能级与区域联通,发展高效多式联运。加速推进油墩港、苏申内港线(上海段)西段航道整治等工程,提升至Ⅲ级及以上标准,加强与苏浙高等级航道的无缝对接,重点打通省际断头河,共建长三角高等级内河航道网;优化内河港口如白鹤港、青浦港、新浜港布局与功能,强化与G50高速、沪苏湖铁路等的集疏运衔接,发展水水中转、水铁联运、公水联运,建设长三角多式联运节点。推动航运绿色化,推广绿色船舶与完善岸电设施。制定激励政策,引导航运企业更新建造LNG、电动等新能源船舶,新能源船舶可享受优先过闸及停靠泊便利;推动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建设,完善充电桩,加注站等设施网络,实现主要港口码头岸电设施全覆盖,强制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在青浦段率先打造“零排放”绿色航运示范区。打造“滨水绿色生态长廊在骨干航道两侧规划建设连续贯通的生态绿道,集骑行、跑步、步行、舟行于一体的慢行系统,依托新能源船舶构建水上巴士交通网络,弥补青浦区道路网密度短板,串联重要节点与各功能组团,使其兼具生态体验、滨水休闲、水乡通勤功能,变航道为风景道。

第二,水科研方面,打造“科技水乡”创新聚落

建设“华为+水”联合创新平台依托西岑科创中心,推动华为技术优势与“水”主题深度结合,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共建“智慧水生态联合实验室”或“未来水技术创新中心”,聚焦水环境智能监测与预警、水生态AI修复、智慧水务、绿色智能船舶等前沿领域。营建“科技水乡聚落”示范场景科技研发与创新创业功能优先临水布局,在金泽、练塘等古镇或特色村落,运用华为5G、物联网、AI等技术,实现水资源智慧管理、水环境实时监测、智慧安防、低碳能源应用等,打造“未来水乡社区”样板;搭建水上科技试验场,在元荡、大莲湖等适宜水域划设区域,建设水上无人船测试场、智能水质监测浮标试验场、生态修复技术示范区等,提供开放共享的水上研发测试环境。强化“水科研”人才与创新生态依托同济大学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机构,设立水科技专项奖学金、研究基金,吸引全球顶尖水科技人才;举办国际水科技论坛、创新大赛,营造浓厚创新氛围,在青浦探索“科学家+工程师+创业者”的协同创新模式。

第三,水生态方面,夯实世界级湖区生态本底

深化水质保障与生态修复强化源头治理与精准施策,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力量,深化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控制技术应用推广,完善城乡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提质增效,加强初期雨水污染控制;系统实施环淀山湖、元荡及骨干河道生态缓冲带建设,扩大湿地保护与修复范围,构建连续、完整的蓝绿生态网络;实施水生植被恢复、鱼类增殖放流等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提升蓝绿空间韧性在滨水区域规划建设具有雨洪滞蓄、净化、渗透功能的海绵设施和韧性公园;保护恢复河湖自然岸线,减少硬质化护岸建立智慧化监测预警平台整合现有监测资源,构建覆盖全域主要水域的水环境、水生态、水文水资源一体化智能感知网络与大数据平台,实现“水体检”常态化、精准化、可视化。

第四,水文旅方面,擦亮“沪派江南”金名片

深度挖掘与活化“沪派江南”文化系统梳理商榻宣卷、田山歌、水乡婚俗、古镇商帮等文化资源,提炼“沪派江南”核心精神标识与文化符号,打造“江南水乡生活博物馆”、“水乡非遗活化体验街区”等IP载体。创新文化表达与沉浸体验运用AR/VR、全息投影等数字技术活化历史场景,开发“跟着非遗大师学手艺”、“水乡夜宴剧本游”、“江南美学工坊”等深度文化体验产品,策划“沪派江南”艺术节、水乡音乐季等品牌活动。构建全域水上游线网络设计串联朱家角、金泽、练塘、环淀山湖等节点的“沪派江南”特色主题航线;提升水陆接驳与服务水平,完善水上巴士站点与岸上交通如公交、共享单车、停车场的无缝衔接;建设集票务、信息、休憩、文创于一体的现代化水上游客中心。发展高端滨水度假与康养在环淀山湖、元荡等生态优美区域,引入国际品牌,发展高品质滨水度假酒店、精品民宿集群、水疗康养中心,提供“品质水居”特色体验。

第五,水运动方面,培育活力迸发的水上运动天堂

构建多层次场地设施体系支持现有水上运动俱乐部设施升级,申办引进国际顶级帆船、皮划艇、浆板、龙舟等赛事;在城市景观河道、社区公园水体,安全、有序地开辟大众化亲水运动场地,建设一批标准化水上运动训练基地。打造标志性水上赛事IP策划“沪派江南”水上马拉松、环淀山湖赛艇挑战赛等自主赛事IP;谋划四季皆宜的常态化水上运动嘉年华,打造以水上项目为特色的上海潮流户外运动基地。延伸水上运动产业链鼓励发展水上运动装备展示、销售、租赁、维修服务;发展专业培训、教练认证体系;推动水上运动与旅游、文化、教育(研学)深度融合,开发“赛事观赛+体验培训+休闲度假”的组合产品。

本文提出的“五水融合”是有效释放青浦水价值的系统性解决方案。通过水交通的绿色链接、水科研的智慧赋能、水生态的坚实守护、水文旅的深情演绎、水运动的激情迸发,五者互为支撑、彼此交融发展,或能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滨水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样板。

(作者黄亮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产业咨询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陈竞姝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产业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

澎湃新闻“申论”专栏延续《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同名专栏风格,聚焦上海命题,在细节中观察战略,在现实中建设理想之城。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申论|青浦需克服水资源融合性开发短板,探索“五水融合”》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