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新一轮更新如何打好金融牌:从百年银行公会大楼说起

外滩新一轮更新如何打好金融牌:从百年银行公会大楼说起

2025-08-09 动态更新

上海外滩诞生了中国第一家华资银行、第一家信托公司、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个储蓄会、第一个有组织的证券市场。香港路59号是中国近代金融史绕不开的大楼之一。

上海银行公会旧址位于上海市香港路59号。资料图

这座由张謇题写楼名、过养默设计、被称作“现代银行业创新的摇篮”的建筑拥有巨大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从1925年落成、上海银行公会办公人员迁回至今,其间历经产权更迭,先后有多家机构在此办公。其所在的172街坊被规划为外滩源二期,已纳入旧改街坊。至迟从2023年起,其建筑顶部被防护网包裹,科林斯立柱上贴着“防止跌落”的提醒。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2025年8月调研后认为,下一步更新应按照“重现风貌、重塑功能”的要求,在秉持原真性、最小干预、可逆性、文化延续性等原则对建筑修缮的同时,激活空间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通过系统性的更新策略将历史符号转化为空间语言,打造为金融事件发生地、金融文化会客厅,与外滩一座座见证金融风云的大楼联动,形成新的金融文化地标群、金融文化漫步系统。

上海银行公会旧址内景。资料图

金融竞逐与外滩崛起

1844年,包括怡和洋行、太古洋行、仁记洋行、和记洋行在内的11家洋行落户外滩。随着对外贸易昌隆,汇兑结算和资金融通活动也兴盛起来,1847年,第一家外资银行登陆外滩——英商东方银行(又称丽如银行)在南京路开设了营业机构。这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商业银行。随后的70多年中,以英国资本为主导,法国、德国、日本、俄国、美国等外资银行陆续在外滩登陆。

在《百年回望——上海外滩建筑与景观的历史变迁》中,同济大学教授钱宗灏写道,外滩早期建筑大多为“港脚商人”出身的洋行大班建造的两层楼砖石砌成的洋行,底层几乎没有什么装饰,江边私家码头,江边私家驳船码头密密匝匝,长短不一地伸向黄浦江心。

1865年,英商汇丰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后来它曾是上海最大的外资银行,其于1874年在外滩筹建的大楼也是上海首座由正统欧洲建筑师设计的商业办公建筑。1921年大楼拆除后,汇丰银行在原址上重建了“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无可超越的商业建筑”,这就是外滩12号,如今作为浦发银行总部使用。

对比1875年和1898年的《上海县城厢租界全图》,可以看出外滩从1.0到2.0的功能腾换:1875年,外滩一带尚是鳞次栉比的码头,到了1898年,一线滨江已被密密麻麻的银行占据。

当各国银行在外滩群雄逐鹿,外滩的大楼也开始踏上争奇斗艳之路。一位1937年来到上海的法国记者曾写道,“城市的荣光都在外滩”。上海史专家、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熊月之说,银行是一个显示信任的地方,各国银行将其在外滩的大楼打造得极为气派,以示资金雄厚。同时,由于外滩的土地性质是永租制,银行大楼的变迁,也折射着背后的各个国家在远东实力的变化,比如外滩14号原为德华银行,《凡尔赛和约》订立后,由于德国无力支付赔款,其海外资产被查封拍卖,交通银行购进并迁入大楼。

“我们叫外滩是迎客厅,轮船从吴淞口沿江进来了,看到大上海的第一眼就是外滩,第一眼看到的房子就代表着各个国家的形象,每个国家都尽最大可能把房子造好一点。”熊月之表示,各国银行在外滩的竞争,促成了外滩形象的提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外滩的高度,就代表上海的高度。

如今,屹立在外滩一线的24幢大楼,追根溯源,有极大比例均为银行大楼“出身”—— 外滩3号原为有利银行、外滩6号原为中国通商银行、外滩12号原为汇丰银行、外滩14号原为德华银行、外滩16号原为台湾银行、外滩18号原为麦加利银行、外滩23号为中国银行、外滩24号原为横滨正金银行、外滩29号原为东方汇里银行。

根据外滩第二立面责任规划师团队的划分,以上大楼多为外滩第三代建筑,由它们上述最初的身份可以看出,中资银行在外滩第三轮更新中已占有一席之地。金融功能奠定外滩形象的同时,也激发了中国现代民族金融事业的起步。

上海外滩老照片。视觉中国 资料图

影响中国金融史的几个门牌号

“无论是银行还是其他各种意义的市场、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上海是全国之最,全国讲金融就是讲上海,世界讲中国金融也是讲上海。在上海,金融业最发达、效率最高、也最安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主任吴景平告诉研究员,以外滩为原点,上海引领了中国金融的近代化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讲,外滩建筑史可以说是用石头拼成的半部金融近代史,这里的一幢幢大楼,见证了中国近代金融从蹒跚起步到决断风云的历程:1897年,在盛宣怀的主持下,中国通商银行在中山东一路6号开业,“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这是中国人自筹资金开设的第一家银行;1915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陈光甫,在距外滩第二立面的宁波路50号创立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面向民族实业,制定了一项以工厂机器设备、成品及不动产为抵押,向其发放贷款的政策;1925年,上海银行公会大楼在香港路59号落成,楼名当时由著名实业家、清末状元张謇先生题写,其底层会议大厅上方悬挂着一块“金融枢纽”牌匾,彰显首家中资银行同业组织的作用,公会筹组的近代中国第一个信用调查机构——中国征信所日后就在这里成立;1936年,前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兼中央银行总裁、时任中国银行董事长宋子文来到中山东一路23号,出席中国银行大楼奠基仪式,著名银行家、前中国银行总经理张嘉璈记述了“必须有一新式建筑,方足象征中国银行之近代化”这一建造初衷,这座由中国人自己出资、自己主持联合设计、自己建造、具有传统特色的大楼,被认为是民族银行业拼搏史的写照。

上海银行公会前身为1915年由张嘉璈、陈光甫等发起的银行业联合组织,成立于1918年7月8日,改革开放之后,于1992年成为上海市银行(外汇)同业协会,在1998年正式更名为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吴景平是《百年追梦: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史事编年(1918-2018)》主编,他告诉研究员,作为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工商社团之一,上海银行公会创造了中国金融史上的诸多创新之举

上海银行公会创办之初,即以中国第一份经济期刊——《银行周报》;1919年10月,为维护金融主权、统一币制,上海银行公会向北洋政府财政部具呈建议创设上海造币厂;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银行公会为从长远角度保障金融稳定,设立了联合准备委员会,发行了信用工具——公单,这是迄今所知全球最早的资产证券化产品;1934年初,市场风传美国即将实施高价收购白银的政策,上海银行公会致函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呼吁美国稳定银价……

上海银行公会大楼见证了一个个写入金融史的首创。同时,这座古典主义风格的大楼也是中国第一代银行家与第一代建筑师的“惺惺相惜”之作。

正如中国第一代银行家从海外学成归来后在外滩建立专为中国客商服务的现代化银行,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也在外滩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建筑师学会发起者庄俊设计了江西中路200号的金城银行大楼,赵深、陈植、童寯创立的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了汉口路浙江第一银行大楼,而上海银行公会大楼则由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东南建筑公司的过养默设计。当时力推将建筑事务交于东南建筑公司的叶扶霄、陈光甫等人感叹,中国人的事业不容易发展,症结在于中国人过于相信外国人的能力,而不信任国人的能力。当东南建筑公司竞标成功后,也曾回信表示为免使建筑权利之外溢,他们要为中国人争口气,奉献最上等的建筑学识于祖国。

在《阅读上海万国建筑》一书中,钱宗灏提到在原法商万国储蓄会大楼被拆除后,外滩已经找不到爱奥尼克柱式,而古希腊的另外两种经典柱式则依然屹立在外滩——海关大楼入口处门廊的四根花岗石巨柱为陶立克柱式,而上海银行公会大楼的5根高达10米的石柱则是科林斯式列柱。钱宗灏告诉研究员,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当时活跃于中国市场的中国建筑师们对西方古典建筑的理解丝毫不逊于他们的西方同行。

不断提升“含金量”的外滩更新之路

改革开放后,外滩走出一条不断提升“含金量”的更新之路:

1993年,上海市政府决定恢复外滩金融街的功能,外滩5号入驻华夏银行、外滩7号入驻泰国盘谷银行、外滩12号汇丰银行旧址迁入浦东发展银行;2009年起,黄浦区积极推进外滩金融集聚带(面积约2.6平方公里)建设。2019年,黄浦区金融业增加值翻了两番并突破千亿。2022年,黄浦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348.57亿元,占全区GDP比重44.6%

随着外滩第一立面老大楼功能置换基本完成与南外滩金融“金腰带”的基本成形,外滩在完成了“变长”之后,应当继续向纵深发展。通过“第二立面”的功能置换,实现金融功能的“变厚”,向世界级金融文化中央活动区的目标迈进。

2024年11月,《黄浦区建设金融科技集聚区行动方案》出台;2025年1月,《上海市黄浦区外滩01、02更新单元规划实施方案(暨黄浦区单元规划相关街坊局部调整)》正式获批。在外滩第二立面的更新中,应当如何擦亮金融名片,打好金融牌?

值原上海银行公会大楼“崛起”一百年之际,澎湃研究员通过对该大楼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等方面的系统走访、调研,结合更新趋势、策略及专家观点,建议在“金融+科创”之外,依托黄浦区的深厚金融底蕴,围绕“金融+文化”发挥其潜在的空间价值。

从符号留存到叙事革命:对优秀历史建筑的尊重,不应止于对其外在的守护,更应通过修缮唤醒其历史记忆、荣耀时刻,恢复其作为“中国金融自律起源地”的象征意义,如可设立“金融创新实验室”、“金融历史档案馆”等,复刻票据交换所等历史场景。

从封闭孤岛到漫步网络:联动外滩一座座影响了金融史进程的建筑,组成金融文化地标群。借鉴西湖景区铸有画家铜像,建议沿途广场、内院、内巷等嵌入金融家铜像地刻、汇率浮动光影地砖等装置。在滨江、滨河等休闲空间增设金融事件时间轴栏杆、标记外汇交易中心成立等历史节点。

事件激活,构建金融会客厅:通过金融大事件获得影响力扩散和文化认同。吴景平建议,该空间未来也可作为金融活动的举办地,如发布金融相关的成果、书籍、举办“金融家之夜”对话等活动。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欢迎前往征订公告页面,获取更多订阅资讯。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外滩新一轮更新如何打好金融牌:从百年银行公会大楼说起》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