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的《晚祷》如何影响了梵高与达利

米勒的《晚祷》如何影响了梵高与达利

2025-07-21 动态更新

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年),他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之一,也是梵高、达利等艺术家的偶像。他被人誉为“最伟大的农民画家”,其代表作包括《拾穗者》《晚祷》《播种者》等。

今年是米勒逝世150周年,来自法国奥塞博物馆的《拾穗者》正在上海展出,而另一件名作《晚祷》则将于8月前往英国国家美术馆“米勒:土地上的生活”特展。米勒《晚祷》对梵高、达利的影响到底在哪里?

萨尔瓦多·达利将一幅描绘乡村场景的小尺幅画作转变为了现代艺术的图腾。原作名为《晚祷》 (The Angelus),是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至1859年创作的,当时广受欢迎。

在原作中,一对虔诚的农民夫妇听到了远处教堂传来的钟声,于是停下手中挖土豆的工作,低头祈祷。但在达利笔下,他从这幅画中看到了更多,有性爱,也有家庭的悲剧。在达利创作的众多版本中,这对夫妇的身体上长出了农具。在其超现实画作中,这些善良的乡下人变成了腐朽的木乃伊,被时间和悲伤转化成了化石。现在,法国奥赛博物馆把米勒的原画借给英国国家美术馆,作为即将举办的特展“米勒:土地上的生活”的主角。观者将有机会沉醉于这幅看似纯真的艺术作品。

米勒《晚祷》

米勒《晚祷》在19 世纪一炮而红,被广泛复制,而原作则以创纪录的价格辗转于多个私人收藏家,直到卢浮宫于1889年首次试图为法国购得它,并于1910年将其收入囊中。1932 年,《晚祷》受到了“终极致敬”:被一把小刀连划数刀。修复后,它一直被保存在卢浮宫,直到1986年奥赛博物馆开馆。(《晚祷》与《拾穗者》一起从卢浮宫转到奥赛博物馆米勒厅)

在达利之前,梵高在1880年临摹了这幅画。这一作品是他最初的艺术创作之一,未经训练的稚拙笔触更增添了画作的感染力。梵高尊崇《晚祷》,将其视为艺术的理想典范。两位现代主义巨匠都对米勒的杰作情有独钟,他们的作品展示了一件艺术品如何在观者心中转化为别样的意境。达利为了对《晚祷》产生幻觉,故意让自己的大脑处于一种类似疾病的状态。他说:“我和疯子唯一的区别就是我没有疯。”当然,梵高没能掌控这种切换能力。

梵高于1880年临摹《晚祷》的素描作品

当时,梵高在伦敦,在艺术品经销商古皮尔父子位于考文特花园(Covent Garden)的分店工作。他在最早的一封信中描述了这幅画的魅力。1874年,他写信给弟弟提奥说,“米勒的那幅画《晚祷》,真是太棒了,太美了,太有诗意了。”这位荷兰牧羊人的儿子,年仅21岁,在他决定成为画家的五年前,就在《晚祷》中看到了独特的诗意。

《晚祷》的创作者米勒当时已近暮年。与几个世纪前的勃鲁盖尔(Bruegel)一样,米勒也是如此真实地描绘农村生活,以至于人们以为是一位农民在分享他的世界。这并非毫无根据。米勒出生于诺曼底海峡沿岸附近格鲁什的一个农民家庭。他说,《晚祷》描绘了他对童年的一段回忆:“我们在田里劳作,听到教堂的钟声响起时,祖母总是让我们停下来,为死去的穷人祈祷。”

米勒《自画像》

米勒并不是一位天真的艺术家。他曾在巴黎师从历史画家保罗·德拉罗什(Paul Delaroche),后者因《处决简·格雷夫人》( The Execution of Lady Jane Grey ,1833年)而闻名。但后来,米勒的生活并不顺利,他隐居瑟堡,成为了当地的肖像画家。

然后,米勒突然找到了自我,开始描绘农民的艰苦生活。这是一个伟大的决定。他的第一幅成名作是《扬谷壳》(The Winnower),描绘了一个男人用扬谷器吹起谷物,将金色的麦粒高高抛向空中。当麦粒落下时,就能将麦子与谷壳分离。这听起来像个寓言吗?的确如此。因为米勒在 1848 年的巴黎沙龙上揭幕了这幅农民剔除坏种子的画作。那一年,欧洲正经历着革命的冲击。之后的画作则是对艰苦农村劳动的致敬,包括《播种者》和《拾穗者》。米勒并没有把风景描绘成田园诗,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穷人被累死的地方。

米勒《扬谷壳》

梵高从宗教的角度看待了米勒的同情心。在写给兄弟提奥的那封早年信后不久,他就被解雇了。他试图成为一名传教士,向穷人传教。他的家人认为他有宗教狂热。他的狂热包括崇拜米勒。当他看到米勒的画展时,他激动地说:“我真想告诉自己,脱掉你的鞋子,因为你所站的地方是圣地。”

梵高《耕地的农妇》,1885年

在梵高的早期中,能显而易见地看到受米勒的影响。他于1885年创作的《耕地的农妇》(Peasant Woman Digging)中,他赋予了挖地者一种巨大而朴实的形象,就如同米勒笔下的人物。他对《晚祷》最明显的借鉴则是《吃土豆的人》(The Potato Eaters)。

在米勒的《晚祷》中,农民们在坚硬的土地里挖土豆,辛苦劳作之余,稍事休息,篮子里和手推车上鼓鼓囊囊的麻袋里都装着土豆。而梵高的《吃土豆的人》仿佛是故事的下一章节:农民们回家与家人共享简朴的晚餐。梵高在这里确立了自己接替米勒成为农民画家的地位。

梵高《吃土豆的人》,1885年

但梵高对《晚祷》如此强烈的反应,是否有比政治或宗教更难以名状的原因?超现实主义者会说,是的。达利会在《晚祷》中看到了难以名状的暗示。达利也说出了这些暗示。对他来说,这幅画是 “迄今为止最令人不安、最神秘、最密集、潜意识最丰富的作品”。从他的角度来看,《晚祷》与其说是乡村生活的片段,不如说是一部媚俗的超现实主义梦境作品。

看看米勒笔下的场景:篮子里棕色的土豆块看起来像火鸡,而那个没有形状的麻袋里可能装着部分尸体。巨大叉子的三个尖头被猛烈地插进地里,手推车上的两根粗粗的扶手从女子的裙摆处探出。这些弗洛伊德式的暗示是否指向了人物关系中某些难以启齿的东西?在达利的作品《黄昏的返祖现象》(Atavism at Twilight)中,叉子插在女人的背上:男人梦见性事。达利认为,她是他的妈妈。

达利《黄昏的返祖现象》,仿《晚祷》,1933年

或者,他认为他们是死去孩子的父母。达利认为,米勒最初在前景中画了一座坟墓。你似乎能看到它。他说服卢浮宫对这幅画作进行X射线检查,并声称检查结果证实了他的理论。这种想法萦绕在他于1965年创作的怪诞画作《佩皮尼昂火车站》中。坟墓变成了分隔这对夫妇的铁轨。佩皮尼昂是从西班牙抵达法国的第一个车站,也是检查证件的地方,在这里,它成为了生与死的边缘之地。

达利对《晚祷》的想法足以写成一本书。他也确实做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撰写了《米勒<晚祷>的悲剧神话》,并在30年后出版。这本书被誉为他所谓的 “偏执狂批判法”最雄心勃勃的理论体系,在这种方法中,你会对一个对象或图像产生幻觉,并使其层层蜕变。他说的都是真的吗?他真的对《晚祷》着迷了吗?还是他只是喜欢这种想法?

达利《佩皮尼昂火车站》

1929 年,达利与路易斯·布努埃尔(Luis Buñuel)共同创作了电影《一条安达鲁狗》(Un Chien Andalou),其中一对情侣像《晚祷》中的农民一样站立(但男女位置互换),直到他们的爱情石化,被埋入沙土。这部电影是达利的梦幻艺术作品,拍摄于他公开自己对米勒的痴迷之前。不久,他又在1933年的作品《米勒晚祷的考古怀想》中重新描绘了这幅作品,在画中,情侣变成了耸立在沙漠上的巨大的、慢慢被侵蚀的纪念碑。

达利《米勒晚祷的考古怀想》,1933年

达利终其一生都在试图理解《晚祷》为何让他着迷,这段旅程最终演变成一场关于性与死亡的超现实之旅,成为欣赏艺术作品的良好指南。我们参观美术馆时,都应该带着一丝偏执的批判精神,让艺术品尽可能多地引导我们去思考。

为什么艺术能吸引我们?有时,一幅特定的画作似乎蕴含着你无法言喻的深意,并深深地印在你的心中。这就是艺术的奥秘,也是《晚祷》的奥秘。它在暮色钟声中召唤着你。

8月7日起,英国国家美术馆将展出“米勒:土地上的生活”特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米勒的《晚祷》如何影响了梵高与达利》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