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启示①|外来客如何变成本地人?普及群众议事机制,打破城乡壁垒互促发展

海沧启示①|外来客如何变成本地人?普及群众议事机制,打破城乡壁垒互促发展

2025-07-12 动态更新

如何让外来务工者成为有获得感的“本地人”?作为福建省首批“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创建试点区”,厦门市海沧区给出了答案: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核心理念,聚焦一个个充满烟火气的“小场景”,探索出一系列贴合基层实际的多方共建议事机制,有力有效推动城乡资源共享、治理互鉴。

7月初,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走进海沧,看到这些议事机制扎根于一个个具体的场景:一农社区举办油菜花节面临停车难题,“下陈夜话” 让居委会、居民、企业坐在一起共商对策;霞阳社区的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涉及众多利益主体,“居务咨询日”与“圆桌五事”机制化解了矛盾;新垵村作为海沧区人口最多的城中村,村务治理压力颇大,“一村五片区”模式将治理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

新垵村五祖拳主题公园是传承演练五祖拳的场所,也是村民们交流议事的好去处。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命题——面对人口流动、利益协调、资源整合等多重挑战,如何通过议事机制,实现城乡资源的最优配置与治理模式的有机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海沧区的实践中,推动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创建的关键,不仅在于硬件设施的互联互通,更在于治理理念与参与机制的深度融合——当城市的人才、理念、资金与乡村的资源、文化、生态通过议事平台实现对接,当村民与市民的诉求通过制度化渠道得到表达与协调,城乡之间的壁垒便自然地逐渐消解,实现“双向奔赴”。

构建议事机制,实现多元主体共建

清晨的海沧区,一农社区下陈村的居民把刚摘下的青菜放进菜篮,墙上的“美丽庭院”牌子在阳光下闪着光;数公里外,霞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的一角,村民和商户们正与社区干部围坐在一起,探讨“居务咨询日”上提到新增垃圾分类点的可行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兼具农村的乡土根基与城镇的现代化气息的一农社区和霞阳社区,各类事务既涉及村民、租户、企业等多元主体,又涵盖土地流转、业态经营、民生服务等复杂议题,使得“共建共治共享”的推进面临更多维度的挑战,也更需灵活、精细的机制,来更好地破解城乡交织的难题。

一农社区下阵村里的一处“美丽庭院”。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今年3月底我们举办的油菜花节很是火爆,超过了预期,日均游客一万多人。”一农社区党委书记、国营厦门市第一农场场长姚聪明告诉澎湃新闻,游客多是好事,但短时间内大量游客的涌入,也让村里有些始料未及,个别细节的准备工作并不充分,停车问题首当其冲。

针对这一问题,一农社区下陈村立即通过已经形成常态化机制的“下陈夜话”“支部会议”等形式,灵活地与村民协商管控方案,及时采取外围停车、人车分流等措施化解矛盾,既争取到村民的理解支持,也保障了游客体验。

姚聪明说,从乡村振兴规划到具体改造项目,一农社区始终坚持“向村民交底”,让村民随时反馈意见。

与此同时,下陈村还通过“土地流转+品牌共建”模式,引入两家企业,分别负责花卉种植与农田经营。

姚聪明介绍,起初社区还担心村民不理解,但通过宣传和沟通,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村民们不仅没有破坏企业承包土地种植的花卉、蔬菜,还主动帮忙看管;等到收成时,企业老板也会挨家挨户送些毛豆、甜玉米,让大家共享丰收喜悦。

在姚聪明看来,这种双向奔赴的默契,让企业能安心经营,也让村民有了实在的收益。

姚聪明透露,“国营厦门市第一农场”品牌授权正在积极推进,未来将通过统一经营农特产品店、露营地等消费场景,让企业资源与社区资产深度融合。

在一农社区践行共建共治共享原则的同时,霞阳社区也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多方协作路径。

7月3日,游客在霞阳社区步行街参观“杨衢云纪念碑”。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霞阳社区由所在的新阳街道牵头,搭建起“一核三大”的治理格局,以社区党委为核心,整合大物业、大综治、大社工力量,引入“霞阳大物业”等专业力量,收取店面公共卫生服务费,通过“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方式,更好统筹资源,协助规范摊位,形成良性循环;村民则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共建,通过“居务咨询日”“圆桌五事”等议事平台,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

“原先村口的霞阳南路弯弯绕绕,进村行人、车辆走起来特别费劲,不少商户和村民通过‘居务咨询日’和‘圆桌五事’进行反馈,社区联合大物业、商户和居民,在多方支持下,沿着进村路这边打开一个开口,路就变畅通了。”霞阳社区党委委员蔡露霞举例介绍道。

她认为,在霞阳社区,无论是“一核三大”治理格局,还是“居务咨询日”和“圆桌五事”议事机制,都让社区治理更有章法,“从问题收集到方案制定,从实施推进到效果评估,环环相扣,逐一解决”。

目前,海沧的各个村居普遍有着这样的议事机制,名字不尽相同,但都是通过“非正式会谈”,把企业的“利”、村民的“盼”、基层自治组织的“责”等各方焦点拧成一股绳,让多元主体在共建中找到最大公约数。

决策落地凝聚人心,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共建

议事机制的构建,从制度层面凝聚多方共识并推动落地,不仅让村居的工作更好地取得成效,还能在思想上凝聚人心。

锦里村是一个位于港区的城中村,外来人口占比超过80%,集卡司机、产业工人等新就业群体的融入问题,一度是该村的治理难点,随着“锦邻夜话”议事机制常态化实施,这里的情况开始明显改变。

锦里村在发展中注意发挥“新锦里人”的作用。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据锦里村党委书记林汉艺介绍,在一次“锦邻夜话”议事会上,“卡嫂”孟艳平反映,早高峰公交7:10到村口,而学生7:20乘车到校就会迟到,这让孩子和家长都十分苦恼。

这个看似简单的交通问题,背后涉及了公交集团、教育部门、村委会等多个主体。村两委迅速对接公交集团和相关部门,经过一周的协调沟通,顺利解决了20多名学生乘公交上学的难题。

林汉艺表示,“锦邻夜话”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外来人口与本地治理体系的链接。

通过让“小事落地”打破身份界限的做法,在全国文明村渐美村同样有着鲜活实践。

96岁的何丽英老人,每天步行十多分钟,到村里的幸福食堂享用免费午餐;免费托育点里,“共享奶奶”带着孩子们做游戏;曾经的叛逆男孩在“爱心妈妈”关怀下,如今带着弟弟做志愿者;在此长大的安徽籍少年以“新渐美人”身份入伍,其母亲更是笑称“将来让他找在这里找个本地的对象”;更有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在留言板上写下“在异乡不为异客”的真情感慨……

澎湃新闻从渐美村了解到,该村年均开展 300 余场跨群体活动,超过600 名常住人员主动加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

“来了就是渐美人。”村党委委员许月琼介绍,依托“渐美 +”多元治理共同体,村里逐步构建起“新老居民”协同治理的格局。

渐美村引入“大管家服务”模式。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本地人”的期待被满足,“新村民”的声音被听见,锦里村和渐美村通过让小事落地,让新老居民从“服务接受者”转变为“治理参与者”,浸润式的文明融合打破了本地村民与外来人口的身份界限,也让“异乡”与“家园”的边界逐渐消失。

资源互通有无,实现城乡融合共建

走进过坂社区“一抹清香”茶苑,使君子的香味扑鼻而来。

这座兼具城市生活情调和农村休闲风尚的茶苑,是海沧区一处远近闻名的打卡地。然而,曾几何时,这里还是一栋年久失修、杂物堆积的村民老宅。

2021 年,“一抹清香”的主理人李娟敏锐捕捉到乡村振兴的机遇,毅然带着全家从城区迁居至过坂社区,开启了经营民宿与茶饮的乡村生活。

“李娟”们与村里合作,将闲置建筑修缮改造,打造成休闲小院:废旧仓库被改造成共享餐厅;脏乱差的牛棚摇身一变成为农家小院;房前屋后的菜地则以美丽后花园的崭新面貌,呈现在大家眼前。

“李娟”们的到来,为过坂社区带来了有别于质朴乡村的新活力、新想法,过坂社区也为“李娟”们的生活提供了不同于城市的闲适与自得。

过坂社区“一抹清香”茶苑里的休闲小院。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我小儿子已经把民宿当成了家,他刚到村里时白白嫩嫩的,又非常腼腆,一看就知道是城市来的;现在他和村民熟悉了,在村里到处跑,完全融入了这里的生活。”李娟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激与欣慰之情。

李娟的乡村际遇故事,是过坂社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一个缩影。为了引客下乡,该社区主动引进东孚游客服务中心;村民说 “缺个老年学堂”,社区就联动文明单位捐图书、请教师;而在将城市要素引入乡村的同时,过坂社区也将乡村资源带向了城市。

在新垵村,“一村五片区”的治理模式则让资源流动更精准。

新垵村网格管理员陶菲菲向澎湃新闻介绍,作为人口超过10万的巨型城中村,该村在保留行政村建制基础上,将全村划分为 5 个片区,每个片区配备“1名党委委员+1名村委+1名网格副站长+ N名网格员”的核心团队,统筹老年协会、应急综治队等群团组织力量,实现“小事不出片区、大事不出村”。

与此同时,空间重构也为新垵村的城乡要素流动打开通道,让城市的人才、理念与乡村的土地、文脉得以对话。

正顺宫广场变身“村口情报站”,收集村民诉求;铁皮大排档改建成五祖拳传习基地,让非遗活了起来;99个集装箱组成的夜市大排档,既解了摊贩占道难题,又让村集体年增收280万元。

7月3日,两位年轻人在新垵村“村口情报站”介绍为村里 开发的文创产品。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我们还请居住在村里的青年志愿者,设计了手绘地图和文创产品,把闽南旧物和现代业态融进古厝。”陶菲菲说,如今,在新垵村既能感受五祖拳的非遗魅力,也能喝到“网红”咖啡,无论是外来年轻人还是本地老人,都能各得其乐。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何怡在《理解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目标意涵》一文中指出,赋予城乡融合以精神文化意涵,是推动城乡融合从物质融合向全面融合转型,实现城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无论是乡村“夜话”议事,还是城中村片区化管理;无论是城市志愿者下乡,还是本土居民主动参与,海沧区的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创建实践,不仅有效破解了城中村人员杂居等具体治理难题,更在深层次上重构了城乡关系,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治理理念与参与机制的深度融合,切实推动了城乡全面融合发展。

海报设计 郑达咖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海沧启示①|外来客如何变成本地人?普及群众议事机制,打破城乡壁垒互促发展》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