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人工智能时代的启蒙和教育

7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人工智能时代的启蒙和教育

2025-07-02 动态更新

《旧庙新神:晚清孔庙从祀与政治变局》

段志强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尊其道而祀其人,彰正学而阐幽光。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宣扬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在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孔门圣殿,四配、十二哲、历代先贤先儒、孔子先祖,按照固定的位次,排列于大成殿和东西两庑之中,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孔庙礼制。

在晚清最后三十多年,发生了无数重大的、改变国家命运的事件。孔庙这个本来高居国家礼乐系统最高等级的殿堂,也在日甚一日的危局中日渐边缘化。一场持续三十余年的从祀争论,则直接映射了孔庙从祀逻辑的悄然变革。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因不合乎从祀的标准,屡遭驳回,直至光绪末年才被抬入神殿。将“新神”强行塞入“旧庙”,显然是一次虚假的成功,但也是清朝政权在思想文化方面所做出的最后一次认真的努力。

《上海六千年:海纳百川的文明之路》

熊月之等著,东方出版中心

本书从考古、历史、艺术、文化、地理、科技、经济等不同领域切入,深度挖掘了上海建设国际经济、贸易、金融、航运、科创“五个中心”的历史底蕴,生动勾勒出上海跨越六千年的文明演进轨迹——从中华文明南北交融,到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上海始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世界,以面向未来的姿态开拓进取。

《歧路彷徨:明代小读书人的选择与困境》

张艺曦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个时代会有各个思潮、学风的流行,此种多元竞逐、众声喧哗的现象,在晚明明末尤其常见。明中期以来有几个运动或风潮,包括心学运动、文学复古运动、三教合一、制艺(即八股文)风潮,过去的研究较多把焦点放在大名字大人物,看他们引领或主导某个运动或风潮。本书则把眼光转移到明中晚期的江西及周边地区的小读书人身上,这些小读书人往往同时受到数个风潮的影响,在各风潮间摆荡徘徊与彷徨,甚至陷入抉择的困境,又或者是试图为不同风潮找到同时并行的可能性。这些小读书人或许不是历史舞台的主角,但这些人其实反而更贴近当时大多数士人的处境。通过对其生活、思想和实践的深入分析,本书揭示了他们在思想解放、文化传承和社会变迁中的复杂处境。这些小读书人虽然未能成为主流学术的代表,但他们的活动和选择却深刻影响了明代中晚期的文化与思想格局。

《舟中人:细读张岱》

张则桐著,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以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为核心,透过17篇深度解读,解码一个朝代的繁华与寂灭。从《陶庵梦忆》的故国残梦,到《夜航船》的知识漂流;从《自为墓志铭》的自我剖白,到《家传》中的人性微光……作者以跨学科视角,在典籍的缝隙中打捞晚明的文化碎片——昆曲的婉转、文人的傲骨、市井的喧哗、废墟的美学,呈现出晚明的蓝调时刻。

《清代宗族研究》

常建华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壹卷YeBook

本书是关于清代宗族制度研究的学术著作。作者深入分析了宗族组织在清代社会治理中的角色,从祠堂、族长、族规家训到族田、家塾等方面,揭示了宗族如何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书中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包括刑科题本、碑刻、族谱等对不同地区的宗族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展现了宗族在地方社会中的多样性。同时,探讨了族正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宗族自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为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近代日记中的公务与私情》

郑会欣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鸣沙

要了解一个历史人物,一个直接的办法就是去阅读他的日记,因为日记记载了日记主人的见闻与感悟,许多无法在公文档案和书信中呈现的内心活动,却在其日记中有所透露。有价值的日记更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实践与变革,是非常重要的史料。本书主要利用了陈布雷、王世杰、翁文灏、王子壮、陈克文、唐纵以及竺可桢、顾颉刚、吴宓、郑天挺等近代政学界人士的日记,不仅关注日记主人所涉公务,还注意观察他们的人际关系及日常生活,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历史。

《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古籍出版史》

胡培培著,中国书店出版社

民国时期是中国出版业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当前的研究成果多聚焦于这一时期势头强劲的商业出版活动,尤其是大型出版公司——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的出版事业。而民国时期的官方出版机构亦有其代表性成就,特别是其中的公共图书馆,担负起官方出版承前启后之职能,尤为重要。本书即从刷印木板古籍、辑印乡贤著述、影印珍稀善本等三个方面考察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的代表性出版活动。并结合社会史、文化史、书籍史、阅读史研究视角,考察公共图书馆古籍出版的经营活动、与近代学术演进之间的互动关系,补充接续当前的出版史、印刷史、书籍史研究。

《昌明国粹:柳诒徵及其弟子之学术》

区志坚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部全面剖析柳诒徵与南高史学群体的学术著作。本书聚焦柳诒徵的史学观点、治史方法及史学思想,同时分析以张其昀、陈训慈、缪凤林、郑鹤声为代表的学生群体对其学术的传承与创新。书中以南高发展历程为线索,系统爬梳学刊、校史等文献资料,整理出南高史学思想及发展脉络。他们以传统经学为根,既守护“礼”之文化命脉,又倡言“融化世界新知”,开创了一条中西融通的史学道路,与北大“疑古”史学和“窄而深”的治史思路截然不同。本书以“新史学”演进为背景,在与北大史学相比较的视野下解读南高学派。

《追踵沙翁:沙孟海再研究》

陈磊著,西泠印社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沙孟海书学院院藏文献的学术专著,广泛搜集各类史料,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沙聚成塔:沙孟海书学院院藏文献考论”,分“烟云过眼:题跋研究”(50件)与“鸿雁秋水:书函研究”(50件)两部分。下篇为“文心若海:沙孟海研究论文集”,辑录作者关于沙孟海交往、学科建设等内容的论文10篇。卷后附录“坐在你身边看云:沙孟海”人物传记和“沙孟海年表”,将为沙孟海个案研究、浙江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丰富便捷的素材或参考。

《茹退集》

夏金华著,商务印书馆

本书以佛教研究为主,全书涉及古代纸钱、葬仪、礼乐、释迦眷属、吃茶、高僧、纸衣、逃禅、地理、史迹之类的考据,又讨论佛性、译经、念佛、注疏、宗教本土化诸理论学说,兼及陀罗尼、地方神祇等民俗信仰,且多贯摄儒、释、道三家之学,或与已消亡之祆教、摩尼教和景教相关。作者意在呈现宗教的多样性,以及其对中国思想文化之深远影响。

《人类还有希望吗:人工智能时代的启蒙和教育》

徐贲著,上海三联书店

本书从“后康德”的视角出发,提出一种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启蒙路径。它不是复古的呼唤,也不是悲观的预言,而是一种深刻的自我更新的尝试:在智能机器的“黑镜”作用下,重新发现并定义“人”的独特价值。全书共十四章,从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愚蠢与实践智慧谈起,展开对隐性知识、具身认知、公民教育、情感教育、经典阅读、信仰与想象力、哲学好奇心、荒诞与愚蠢、游戏精神等主题的多维探讨。今天的启蒙,不只是“敢于知”更是“敢于提升人的智能”。我们不仅要认清AI的优势,更要看清人类自身的弱点与潜能,尤其是那些机器难以模拟的智慧、美德、幽默、同情与判断力。

《引语之隙:文艺理论与文化评论集》

林云柯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世界系、弗兰肯斯坦、大陆漂移论、时光机、罐头、剧场、电子游戏空间……河流、鸽子、广场、以太实验、侦探推理、计时器、玲娜贝儿、Furry……文艺学青年学者在对“学术研究”与“思想创作”的连接疏导中,试图开拓属于青年写作者的思想版图。

《大国村治:当代农民的思与盼》

赵晓峰等著,东方出版社

本书深入现实,在倾听基层干部和农民声音的基础上,对当前乡村振兴、基层党建、乡村治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产业振兴、乡村教育、农村生态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详述与剖析,秉持问题导向与机制分析并重之原则,力图展现当前农村于上述主题中的基本现状,探索一些有效的乡村治理路径,同时还呈现了一些在地化的创新实践。

《春灯史》

王稼句著,中华书局·上海聚珍

春灯,即正月十五日上元节挂的灯。如果说上元是时序的一篇乐章,那么春灯就是它的前奏曲和主旋律。上元作为一年中第一个满月之夜,有着盛满、圆满、美满的风俗底蕴,于是人们张灯结彩,欢心庆赏。按时序来说,自去岁腊月以来欢天喜地的年俗活动达到了高潮,过节后落灯、收灯,新年就告一段落了。上元节的风俗内容十分丰富,在历史渐进过程中,既不断淘汰,又不断增加,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也不相同。然而张挂春灯,则是千余年来的传统,已成为上元的象征,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风俗活动,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书分《灯略》、《灯市》、《灯苑》、《灯品》、《灯画》、《灯谜》、《灯戏》、《灯俗》、《灯事》九篇,介绍了春灯的方方面面,又配图百余幅,展示了千百年来南北各地的绚丽场景,以便读者通过春灯,去了解风俗的变迁和历史的细节。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7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人工智能时代的启蒙和教育》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