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与南方|柏拉图与全球南方:方法论挑战与变革性前景

古典与南方|柏拉图与全球南方:方法论挑战与变革性前景

2025-07-01 动态更新

由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主办的第二届全球文明互鉴论坛于2025年6月25日在重庆北碚西南大学开幕,吸引了来自全球五大洲二十多个国家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会。本次论坛主题为“古典智慧与全球南方”,设立“从全球南方阅读柏拉图”“从全球研究当代希腊”“文明互鉴下的中欧关系”三个平行论坛,旨在从中希两大古老文明中寻求化解当代世界问题的智慧,为全球学者交流对话搭建平台,尤其关注倾听来自南方国家学者的声音。

来自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的克劳迪娅・马尔西科(Claudia Marsico)教授参与论坛,发言题目为《柏拉图与全球南方:方法论挑战与变革性前景》。

克劳迪娅・马尔西科(Claudia Marsico)

从全球南方来解读柏拉图,不只是将解读的地理位置移至别处,或是将那些常被边缘化的文化身份纳入其中。这更是在提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与希腊文化直接遗产存在概念距离的情况下,从事哲学意味着什么?从一个未获该传统认可的立场重新审视经典文本又意味着什么?

如果哲学要保持一种批判性的实践,而非简单重复既定框架,它就必须对其研究对象和方法进行质疑。一种真正立足于特定情境的哲学不能依赖曾经支撑经典哲学的普遍化前提。相反,它必须考虑话语产生的条件、认知上的不对称性,以及最重要的是哲学形成的冲突性本质。

此时,方法就变得至关重要。一种历史学方法只有在不仅仅是组织数据或对文本进行分类的情况下,才能称得上是一种方法论。它必须构建一个概念框架,来指导对其研究对象的选择、解读以及相关性判断。这包括对所涉及的时间结构、塑造哲学生产的冲突以及阐释者在该领域中的位置的反思性认识。方法论并非一套工具,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揭示其所处理的紧张关系,并阐明意义如何在不同语境中产生、转移和重新配置的思维方式。正是在这个空间里,我提出了“对话性张力域”(Zones of Dialogical Tension,简称ZDTs)这一框架,作为记录定义哲学工作的张力关系、多样性和时间错位的工具。ZDT 方法提供了一种参与柏拉图的方式,不是将其视为起源、学说或参照,而是将其视为由差异、摩擦和转变所构建的更广泛维度中的一部分。

接下来,我将简要定义该方法的一般要素,然后将重点放在对话维度的一个方面,以说明其在柏拉图案例中的运作方式,最后,我将指出这种方法的一些优势。

第一,对话张力域作为方法。

ZDTs方法围绕三个相互依存的轴心展开:思想域(zone)、张力(tension)和对话(dialogue)。它们共同使我们能够将哲学重构为一个网络,其中充满争议的立场不断涌现、碰撞,并在时间中回响,而非将其视为思想的线性发展。

“思想域”:一个“思想域”并非传统或学派。它是一个哲学可能性的领域,由某些可理解性的条件所构建,并受共同的问题、范畴和界限所约束。“思想域”这一空间隐喻的使用,契合了哲学中一个悠久的传统——即运用空间意象来概念化意义的场域。从亚里士多德的“处所”(topoi)到胡塞尔的“生活世界”(Lebenswelt),再到海因里希的“思维空间”(Denkraum)以及德勒兹的“内在性平面”(plane of immanence),哲学思想常常致力于描绘——而不仅仅是描述——可理解性的条件和界限。在每种情况下,空间都是思考概念领域内位置、关系和转变的一种方式。因此,“思想域”在历史和概念上都是有所限定的场域地形。

然而,它们与哲学传统中的其他空间隐喻有着显著的不同。它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标示固定论证位置的“处所”,也不同于福柯定义统一话语构型的“知识型”(episteme)。“思想域”是一个异质且充满冲突的领域,其结构是由一个具争议性的问题的在场所形塑。与布尔迪厄“场域”(field)所暗示的稳定位置和规则化竞争相对,“思想域”是多孔、变动且不对称的,缺乏预先确定的合法性逻辑。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不同,“生活世界”将意义建立在经验的视野中,而“思想域”由概念结构之间的张力所界定,而非由前反思的统一性所界定。尽管科塞雷克的概念地理学描绘了语义随时间的变化,但“思想域”强调的是概念间的摩擦而非词汇的演变。德勒兹的“内在性平面”消除了概念的等级,而“思想域”则保持结构化的差异和边界的不稳定性。它也不同于维特根斯坦勾勒形式可能性的“逻辑空间”(logical space),“思想域”标示的是历史和论辩的场域,哲学正是在其中通过未消解的张力而得以展开。因此,“思想域”既是结构化又是开放性的,既定位又流动,它的界定并非基于连贯性,而是基于持续的冲突和生成性的摩擦。

研究一个“思想域”包括以下内容:

1. 划定场域界限:通过识别使特定问题在该空间内成为可能的哲学语法。这需明确问题化的形式、范畴及可接受的论证类型。

2. 定位问题形态:因“思想域”由特定问题界定,这些问题可能通过悖论、概念困境、伦理诉求或逻辑矛盾等多种路径显现。

3. 测绘思想位置:理解哲学网络中的概念坐标,其中主导范式、边缘声音与对立回应均由概念性力量关系所定义;

4. 测量概念密度:指特定问题激发概念能量与诠释介入的程度,由此产生意义生成与思想体量的浅层与深层分级;

5. 确立诠释框架:因意义仅能通过特定运作获取,如传统沿袭、接受史、范式断裂或重新诠释;

6. 追踪交叉位移:“思想域”常相互渗透或突破边界,甚至超越自身域限;

7. 侦测边界动力学:当“思想域”触及自身结构的极限(即其可思与不可思的边界),可据此理解其向其他思想域转化的动因。

“张力”:每个“思想域”都由张力构成。它被理解为激发哲学生产力的结构性引擎——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而是一种能产生思想的条件。它不同于传统的辩证模型,比如黑格尔的模型,在那里矛盾通过合题得以消解。在ZDT中,张力不是过渡性的时刻,而是一种构成性的动态,在其中对立面共存而不融合。与亚里士多德的对立概念不同,亚里士多德的对立概念假定逻辑上的互补性,ZDT中的张力允许存在不可通约且相互重叠的矛盾,这些矛盾抗拒形式上的调和。它也不同于古代诡辩术的对抗模型,在那里将张力导向修辞上的胜利,ZDT将非解决状态视为哲学生成的源泉。与以赛亚·伯林的多元主义或德里达的悖论思维相比,这种张力具体场域性、可测绘性与历史持久性——不仅是无解状态,更是制约概念发展的结构化冲突。它还与佩拉或达斯卡尔等人的科学争议模型有所不同,因为它关注的不是偶发性的辩论,而是那些跨越时间塑造思想领域的持久对抗关系。在此框架中,张力并非暂时扰动,而是哲学生产的构成性动力。ZDT让我们测绘这些张力结构并追踪其后续演变轨迹——目标不在于终结张力,而在于持续激活其生成潜能。

这引导我们研究以下面向:

1. 积极的对立,指多重维度间无法调和的共存,无论是在二元模型(例如一/多、必然/偶然、真/假)还是多元框架(例如相互竞争的真理标准,如符合论、融贯论、相对主义)中,其中矛盾并非要解决的问题,而是持续的动力。

2. 概念生产力的生成条件——张力为新型哲学构形开辟空间,使冲突转化为思想发生器而非障碍;

3. 构型断裂或多重表述形式——哲学范畴(无论概念、理念或论证)不以单一定义呈现,而呈现为描述性极性以区分并对照诸立场面向(如灵魂/身体、形式/质料、生命/逻各斯);

4. 冲突的历史性,注重其在不同语境和时代中的逻辑转变、重新激活和位移,从而将哲学史视为重构性持久张力的序列,而非已解决的争论;

5. 断裂与敞开性,旨在辨识概念发生断裂并产生新立场的临界点,这种新立场既不被先前的框架所包含,也无法被其同化,由此形成持续张力的概念场景。

“对话”:最终,对话并非仅仅是言语或立场的交换。它是一种哲学的书写方式,在其中,多性得以发挥作用。它被构想为哲学多元性的模态结构——它使得诸立场得以显现、碰撞并持存于张力之中。它超越了柏拉图式建制化交流或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转而指向一种非对称性共建意义的关系架构。与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不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中对话旨在融合视域,而 ZDT 对话则维持着非调和性的互动,使张力持续存在而不被统摄。它也不同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的规范性理想,因为它将排除、打断和误认作为其核心要素。

尽管文学互文性预设参照的开放性,ZDT对话却具有认知边界性与历史嵌入性,通过共鸣、位移与抵抗展开运作。它不同于强调共时在场与历史临近性的“星座研究法”(Konstellationsforschung),而是捕捉哲学关系跨语音、越时代、超概念体制的横向时间性与内在断裂性。

ZDTs 在多重语视域中关注对话:

1. 关系性构型——识别回应、反驳、延续或转向的运作机制,无论其于哲学材料中显性或隐性表达;

2. 复调结构——检视多元声音(无论明示、潜隐或嵌入)如何在文本或交流的话语架构中被铭刻;

3. 他异性构型——其中“他者”(谬误、缄默、未言之域)不被消除而作为形塑对话配置的构成要素被整合;

4. 冲突层级——区分追求和解性闭合的对话模式与维持积极非和解冲突作为生产性条件的模式;

5. 共鸣与回归的时间框架——确认对话不仅发生于同代人间,更跨越时代、文体、语言及概念体制,涵盖四个基本维度:共时性(时代内部)、历时性(发展进程间)、跨时代性(历史断裂期之间)以及跨文化性(异质本体论或概念体制之间)。

在所有这些面向中,下文我将聚焦最后这项四重维度。

第二,柏拉图与南方:对话式的共鸣。

这一框架如何改变我们对柏拉图的解读?ZDTs并非将柏拉图视为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石或哲学形式的发明者,而是将他视为一系列冲突中的参与者,而这些冲突仍在不断变化。

1. 共时维度——苏格拉底星群

不妨思考一下共时维度。在柏拉图所处的时代,哲学创作扎根于苏格拉底学派的多元领域,其中不乏安提斯泰尼、欧克利德斯、阿里斯提普斯和埃斯基涅斯等人物。这些思想家针对伦理、知识、语言以及生活方式等共同问题给出了各不相同的回应。柏拉图的对话并非孤立的思考,而是通过在这一领域内的对抗、吸收和位移而形成的策略性介入。这里的对话是同时发生的、相互关联的,让我们得以勾勒出一幅复杂的回应与立场交织图景,它们在共同的视野中处于紧张的共存状态。

2. 历时性对话——历史延续中的持久张力

历时性维度指的是在相继的传统和时代中,对柏拉图作品的持续再解读。从新柏拉图主义到基督教神学,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德国唯心主义,乃至更远,柏拉图的作品一直在不断变化的概念、政治和制度背景下被重新阅读和重新诠释。在这些解读中被重新激活的不仅仅是内容,还有潜在的张力——比如善的地位、理性与神话的关系,或者政治秩序的本质。这种历时性维度假定了一定程度的历史延续性,文本和范畴的传承使得在不断发展的谱系中能够进行重新诠释。然而,这些再解读仍然是对话式的,因为它们常常突出矛盾、位移和重新诠释,而非稳定地接受。

3. 跨时代维度——跨越断裂的观念相遇

相比之下,跨时代方面指的是在时间上错位的语境之间进行的概念交流——即那些不属于同一历史传承的哲学立场之间的交流。在这里,对话并非源自文本的传承或教义的延续,而是源于问题上的相似性或结构上的共鸣。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代关于柏拉图洞穴寓言的讨论,从尼采和海德格尔到巴迪欧、阿甘本或布卢门伯格,以及古代和现代解决方案之间令人好奇的巧合,比如昔兰尼学派和某些现象学思想之间的相似之处。这些跨时代的联系尽管存在时间上的断裂,但仍通过概念上的必然性而非历史上的继承性而产生对话。

4. 跨文化维度——本体论世界间的摩擦

当柏拉图的作品与那些缺乏共同起源基础的哲学体系和诠释传统相遇时,他便成为了跨文化对话的一个焦点。这些对话并非基于类比、影响或传承,而是基于不可通约范畴之间的结构性摩擦——比如柏拉图的二元论与佛教或美洲原住民传统中的非二元论本体论之间的摩擦。这种相遇揭示了概念翻译的局限性,通过不对称而非综合来生成新的意义。

在这些本体论分歧和制度结构之间,存在着一个关键的中间层面:从其他文化视野内部对柏拉图思想的重新占有和质疑。在这里,柏拉图哲学并非仅仅作为一系列普遍命题进入,而是作为一种外来概念形式,根据其他传统内部的问题受到质疑、重新诠释,甚至被颠覆。无论是通过中世纪伊斯兰哲学、儒家的重新阐释,还是当代非洲政治理论,柏拉图都成为了特定情境下探究的对象——被置于他无法预料的框架之中,但这些框架却揭示了他思想的新维度。最终,跨文化对话涉及哲学知识的社会学:它提醒人们注意不同文化和学术体系如何构建其哲学史、组织经典体系以及界定何为合法的论述。拉丁美洲的接受实践、南亚的注释传统或当代非洲的哲学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表明,哲学的生产条件和授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这引发了关于全球哲学社群运作方式、国际会议中话语权和方法论的不对称性以及制度合法性如何塑造古代文本的接受和传播的具体认识论问题。

第三,采用此方法论框架将如何改变古代哲学的研究范式?

一是从经典文本转向冲突:ZDTs使我们不再锚定于固定作者与文本的经典体系,而将古代哲学视为充满张力的场域。安提斯泰尼、第欧根尼乃至色诺芬等人物重新获得重要性——他们不再是次要声音,而是哲学思想域建构的行动者。二是从历史分期转向跨时性:拒绝将哲学史切割为封闭时期。古代哲学并非封闭体系,而是问题持续运动的跨时代网络,其回响与重构至今仍在当下思想中激荡。三是从阐释转向思想绘制:任务不再是阐明作者的意图,而是要绘制出构成其作品的张力,并追踪其共鸣。这并非摒弃了细致解读——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冲突逻辑之中。四从稳定到摩擦:最终目的并非一定要确立明确的解读,而是要保持哲学张力,以促成发展、重新激活和转变。因此,ZDT 提供了一种不同的严谨性概念:不是对稳定学说的忠实重建,而是有条理地暴露概念冲突。这使得该领域更具包容性、更具活力,最终也更具哲学性。

第四,结论——重新进入档案库。

从全球南方来解读柏拉图,意味着在不同的条件下重新进入档案库:从结构性不对等出发,带着知识上的怀疑态度,并通过概念上的距离。这并不意味着要摒弃柏拉图,也不是将他简化为一种文化产物,而是要将他的著作视为一个开放性的场域,即一个由张力结构而成、永远可被重新激活的思想域。

对话性张力域(ZDTs)方法提供了参与这一场域的工具:抵制封闭的诱惑,安于矛盾之中,并将哲学视为一种实践,其根基不在于共识,而在于通过差异进行思考的持久且富有创造力的努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古代哲学并非某种传统的开端。它是一个仍在振动、仍在发声的思想域——但前提是,我们要懂得如何透过其裂痕倾听。

(译者:吕燕,西南大学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博士生)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古典与南方|柏拉图与全球南方:方法论挑战与变革性前景》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