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浙江省首座考古主题博物馆——临平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将掀开面纱,正式开馆。
开馆前夕,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前往探馆发现,这座外形极具空间美学并以良渚文化为内核的“时空容器”,最显著的亮点有二:一是填补了浙江考古博物馆的空白,二是与玉架山遗址深度契合。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外部。本文图片均由 澎湃新闻记者 陆玫 摄
从新石器时代简化神人面纹双联玉琮、兽面纹玉三叉形器,到良渚文化刻符玉璧、玉梳背,博物馆以文物陈列、多媒体互动与复原展示,系统阐释临平地区在七千年历史文化的独特地位。玉器密码、稻作基因与聚落兴衰,凝练成了一部可触摸的文明史诗。
建筑与展陈的时空对话
这座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文化新地标,以“以玉为媒,间架为山”为设计理念,纯白色石材幕墙勾勒山峦意象,与玉架山遗址自然风貌相融。
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馆内以“3+1”展陈格局串联起临平遗址群、茅山遗址、玉架山遗址三大展厅及无障碍展厅,共展出1800余件文物,涵盖玉器、陶器、石器等类别。
展厅内部。
在临平遗址群展厅,岩芯模型与古地貌复原揭示临平从海湾演变为滨海平原的万年地质变迁,陶器年表与聚落模型则还原了良渚先民“饭稻羹鱼”的自足生活。横山M2、后头山M18等墓葬展区中,成套石钺与简陋陶器的对比,直观呈现良渚社会“以玉明礼”的等级分化;刻有神人兽面纹的玉冠状器与龙形玉器,则成为贯通天地人神的信仰物证。
茅山遗址厅则完整呈现茅山村两千多年的兴衰脉络。“建筑遗迹F8的复原模型再现良渚时期茅山村的居住场景,展厅内保存完好的4000多年前水稻田遗迹与洪水沉积层,实证气候剧变对聚落的毁灭性冲击。”玉架山考古博物馆讲解员介绍。
玉架山遗址厅重点展示了玉架山遗址的独特价值,展出文物九百余件(组),其中包括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刻符玉璧、玉梳背和玉冠状器等珍贵文物,将先民们的智慧、审美、社会风貌一一展现,让观众得以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贯穿良渚文明全周期的现代切片
这是一座以玉架山遗址为名的博物馆。
玉架山遗址从2008年开始发掘,持续了十余年,是目前已知唯一贯穿良渚文明兴起、发展直至衰落全过程的聚落遗址,由六个环壕相互连接组成。
玉架山遗址考古队资深专家方中华告诉澎湃新闻,其完整的聚落结构和丰富的遗迹遗存,对研究良渚文明的发展脉络和复杂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玉架山遗址凭借其重要的考古价值,于2011年成功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在2017年被列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架山遗址展厅。
透过玉架山博物馆的玻璃幕墙,能够清晰地看到户外的玉架山遗址。
玉架山考古遗址公园秉持“考古先行”的理念,以良渚文明首次发现的环壕聚落为展示核心,通过多种展示手段生动地还原了临平古代先民的生活场景,是一座集文物保护、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并于2020年成功跻身浙江省第三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行列。
“市民走进博物馆,可以和千年前的水稻田、玉器等实物重逢,参观完毕后,还可以再结合遗址公园的实景游览,进行空间、情感、知识的链接,感受五千年前的良渚文明之美。”讲解员介绍道。
考古视角下的现代解码
澎湃新闻注意到,“考古博物馆”是近期博物馆顶流,如中国考古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洛阳考古博物馆、苏州考古博物馆等,关注度都颇高。
相较于普通博物馆,临平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展陈从考古学专业视角出发,综合运用文物陈列、多媒体互动、复原展示等多元化手段,全面且系统地阐释良渚文明,全方位呈现临平地区的文明源流以及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的独特价值。
展厅内的考古学相关展示。
“作为浙江第一座考古博物馆,玉架山考古博物馆独特的建筑设计和丰富的展陈内容,能吸引省内外游客前来参观,使临平在文化领域更具辨识度,提升临平在全国乃至国际文化版图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临平博物馆副馆长李龙表示。
在他看来,博物馆展出的1800多件玉器、石器和陶器等文物,能系统展现临平地区尤其是良渚文化时期的历史变迁、社会生活、生产技术等,让本地的良渚文明得以具象化传承,避免珍贵文化记忆的流失。同时,作为重要的文化场馆,这家博物馆是临平打造“博物馆之城”的关键一环,与杭州市临平博物馆、临平古海塘博物馆,以及各级乡村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共同构建起完善的博物馆体系,有助于提升城市整体文化氛围 。
从刻符玉璧的神秘图腾到环壕聚落的精密规划,从稻作遗存的科学解码到建筑美学的时空对话,临平玉架山考古博物馆以考古为钥,开启了一扇通向五千年前良渚文明的大门。
它不仅是陈列文物的场馆,更是一座激活文化基因、赋能城市发展的精神地标。5月18日,这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将以临平为原点,向世界传递中华文明的深邃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