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超级”音乐节五一出圈背后:文旅热力何以澎湃经济脉动

东莞“超级”音乐节五一出圈背后:文旅热力何以澎湃经济脉动

2025-05-08 动态更新

一场音乐节,一座“青春之城”的经济和文化脉动。

日前,2025东莞超级草莓音乐节在虎门公园开麦,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约8万名乐迷,与千里之外的北京同频共振,成为“五一档”唯一一场南北双城同期举办的音乐节。

在音乐节等重磅活动助力之下,五一期间,东莞全市共接待游客357.5万人次,同比增长22.3%,实现旅游收入20.8亿元,同比增长31.2%,增速双双位居重点城市前列。

无论是人气之旺、消费力之强还是年轻人之激情澎湃,无不折射出文旅融合释放出的巨大消费潜力,在外部环境日益不确定性的当下,更凸显出东莞这座开放之城的发展底气。

无论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这是一代年轻人的文化自信,也是一座科技制造强市的发展定力。

2025东莞超级草莓音乐节现场。

01

音乐节扎堆,东莞何以脱颖而出?

今年五一期间,全国共有20多座城市举办近30场音乐节,从一线城市到新一线城市再到县城,从国际知名的大型音乐节到小范围的本土音乐节,不一而足。

东莞超级草莓音乐节,无疑是其中的“顶流”。据统计,短短三天时间,就有约8万名乐迷涌入现场,其中近8成来自市外,初步统计拉动文旅、餐饮、住宿、交通、商超等相关行业消费约2.8亿元,“五一进莞看草莓音乐节吃烧鹅”等话题连续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

草莓音乐节与东莞可谓双向奔赴。作为亚洲最大的户外音乐节巡游品牌之一,草莓音乐节被誉为城市青年的文化盛会,与东莞“青春之城”的气质极为契合。数据显示,东莞15-59岁人口占比超过80%,全市平均年龄只有33岁,堪称全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

同时,作为“最受年轻人欢迎目的地”,东莞一直以“年轻人友好”为追求,用最接近年轻人的音乐节等潮流文旅活动,让青春与城市双向奔赴。一座愿意为年轻人花心思的城市,终将被年轻人选择。

正因为这一点,草莓音乐节此前先后两次落地东莞,这一次更冠上“超级”的前缀,且与北京超级草莓音乐节同期登场,北方的云与南方的风跨越千里相牵,打破地域限制,上演“双城奔赴”的佳话。

这并非此番音乐节强势出圈的全部原因。与全国各地形形色色的音乐节相比,东莞最大的特色当属推出粤语专场和十五运联动,两者都与粤港澳大湾区息息相关。

2025东莞超级草莓音乐节现场。

粤语是大湾区共通的文化纽带,音乐节上的“大湾区专场”燃爆全城乃至整个湾区,引发深度共鸣;十五运则是首次由粤港澳三地共同举办的全国运动会,东莞将音乐节升级为“全民迎全运”的欢乐派对,提前书写“激情全运会 活力大湾区”的盛况。

东莞打造众多文旅项目。

就此而言,这场音乐节,不只是东莞一城一地的重磅活动,更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共享的文化盛宴。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黄金内湾”的“黄金C位”,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东莞正以一场场文化活动助力大湾区的深度融合。

如果说湾区特色让音乐节充满文化磁吸力,那么潮玩、烧鹅等地标元素的存在则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魅力。

早在去年,一只爱听音乐的“莞小鹅”玩偶就曾在音乐节火爆出圈,今年“中国潮玩之都·东莞”板块推出的超人气IP“莞小鹅2.0”更成为打卡焦点。这只与众不同的“鹅”之所以频频引来关注,在于其集齐了东莞最具识别度的两大标签:潮玩之都、美食之都。

出圈的“莞小鹅”。

作为美食之都的东莞可谓众所周知,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潮玩之都”的东莞,也在不断打响全球知名度。数据显示,东莞生产了全球动漫衍生品的四分之一、中国近85%的潮玩,绝大多数音乐节、演唱会和大型活动的潮玩几乎都是“东莞造”,在主场体验潮玩文化,无疑更增添音乐节的吸引力。

音乐节、体育、美食、潮玩等元素的结合,让人看到一座立体而多元的潮流之城;人山人海的演出现场与人头攒动的街道交相辉映,更看到一座不惧外界挑战、永葆乐观昂扬的活力之城。

可见,音乐节之于东莞从来不只是简单的演出,更是一场撬动文旅消费、展示城市形象、彰显发展信心的平台。

02

东莞的文旅消费,为何持续走热?

音乐节的高人气,只是东莞文旅市场蓬勃发展的缩影。这个五一假期,从音乐节到龙舟赛,从名胜古迹到文化场馆,从旅游景点到美食餐厅,引来无数外地游客蜂拥而至。百度迁徙数据显示,5月1日、3日、4日,东莞多次进入全国迁入城市前10名。

有人气更有消费力。五一期间,东莞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分别增长22.3%、 31.2%。游客井喷,体现的是“人气”之旺;旅游收入高增,代表的是消费力之强;旅游收入增速跑赢出游人次增速,意味着人均消费有所提升,既是消费升级的体现,也是消费市场持续升温的写照。

东莞文旅市场蓬勃发展。

东莞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城市,长期作为游客输出地而存在,在发展文旅产业方面一直面临周边旅游大市的直接竞争,为何文旅消费能走出一条强劲的增长曲线?

文旅融合正是重要答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在传统旅游时代,人们更追逐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坐拥一流文旅资源禀赋的地方才有机会脱颖而出。但在大众旅游时代,伴随着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需求持续涌现,体验消费、情绪价值和社交需求成为主流,从而为文旅市场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也为众多城市带来弯道超车的可能。

这种背景下,文旅消费能否持续繁荣,关键不在于A级景区数量的多寡、旅游资源的稀缺与否,而是“以文塑旅,以旅促文”为指引的文旅融合,借助场景创新、科技赋能不断拓展“文旅+”的边界,将文旅与演艺、潮玩、体育、美食、商贸等多元业态融合,释放更大的消费乘数效应。

刚刚落幕的东莞超级草莓音乐节,就是这一思路的体现。音乐节不只是单纯的乐迷狂欢,而是文旅、餐饮、住宿、交通、商贸等消费的放大器。一般而言,演艺经济的乘数效应高达7-10倍,一场大型音乐节能拉动的整体消费有数亿元之多。

东莞文旅不断有爆款出现。

音乐节如此,上演“水上速度与激情”的龙舟赛、与“2亿分之一”共奔跑的“莞马”、独具特色的漫博会、凸显“篮球城市”特色的街球制霸赛、今年开启的“湾区周末IN东莞”等活动也是如此。仅五一期间,东莞就举办了170多场活动,涵盖“跟着音乐游东莞”“跟着演出游东莞”“跟着书香游东莞”“跟着非遗游东莞”“跟着展览游东莞”“跟着赛事游东莞”“跟着购物游东莞”等七大板块。

这些活动的出现,并非简单“造节”的结果,而是将本土特色与场景创新相结合的产物。借助大型活动塑造新的消费场景,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在全方位展现城市形象的同时激发更大的消费潜力,正在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东莞经验。

与场景创新齐头并进的,则是科技与产业赋能,助力东莞这座老牌制造强市升级为“潮流城市”,也使得“潮流”成为东莞文旅的新标签。

40多年前,东莞曾经引领过对外开放的潮流,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在此诞生。如今,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文旅融合交织变化的新环境下,东莞再次引领文化创新的潮流。

数百万年轻人的纷至沓来,让东莞充满青春与活力的基因;“中国潮玩之都”的存在,让东莞从一开始就站在潮流之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一路领跑,更让东莞走在科技赋能文旅的最前列。

既有激发消费乘数效应的场景创新,又有赋能城市品牌形象的科技与产业创新,东莞文旅从“网红”到“长红”的晋级之路,越来越可期了。

东莞文旅走向“长红”。

03

经济发达的地方,文化同样走在前列。

许多人对东莞的印象,更多是制造大市、外贸大市、“双万”之城、强镇经济等“硬核”的一面,殊不知东莞也是一座不折不扣的文化强市,集传统与现代、复古与新潮、本土与国际化为一体。

近年来,东莞先后四次升级城市的文化定位。从2001年提出“文化新城”建设,到2010年的“文化名城”建设,再到2020年建设“品质文化之都”,2023年进一步强调“锚定文化强市建设”,迈向从文化大市到文化强市的关键一跃。

剑指文化强市,东莞凭什么?

地处东江入海口,扼守珠江口要冲,东莞设市时间虽然不久,但并非从小渔村蜕变而来的新城,而是日益壮大的古邑。研究表明,东莞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1700年的建县史、126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可见一斑。

独特区位的存在,让东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成为近现代化史的见证者,更成为改革开放时代大潮的亲历者,形成集岭南文明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改革开放先行地等为一体的多元文化。

这些标签,每一个拿出来都有着沉甸甸的重量,足以打破许多人关于东莞只是“世界工厂”的偏见。

东莞市区一角。

当然,作为制造强市,东莞的工厂不在少数,但在高楼大厦和园区厂房之间,还有不计其数的博物馆、图书馆、书店、“·莞”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等文化设施,揭开东莞作为“博物馆之城”、“图书馆之城”的另一面,更成为东莞书写“产城人文”深度融合实践的重要支撑。

早在20多年前,东莞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图书馆之城”,如今已经基本成形。截至2024年底,东莞共有53家博物馆,定级博物馆数量已达11家,各类公共图书馆876个,文化广场756个,无论是总量还是每万人拥有量,均位居地级市前列。

文化既是事业也是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东莞牢牢抓住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印刷、文化装备制造、数字创意、潮玩等产业,为文化强市筑牢产业基本盘。

过去10年,东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40亿元增加到66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4%提高到6%左右,文化企业数量从不足1万家增加到3.1玩家,两项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三、地级市之首。

东莞文化产业发展之所以如此迅猛,既有传统文化带来的深层次支撑,但也离不开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与文旅融合的多向赋能效应:先进文化引领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方向,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又进一步拓宽了文化产业的半径。

东莞打造“中国潮玩之都”。

潮玩产业,无疑最具代表性,它打通了传统制造业与文化创意的融合之路,带动产业、文化的双重升级。东莞能成为“中国潮玩之都”,一方面离不开前期“世界工厂”的支撑,没有玩具、服装、电子等传统产业作为基础,潮玩制造就无从谈起;另一面也离不开一流的文化创新意识,没有以青春活力为底色的城市特质,恐怕也难将玩具产业升级为潮玩产业。

当前,“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成为自上而下的发展原则,东莞正以先进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文旅融合助力消费提质升级、文化自信塑造直面大变局的高度确定性,向着文化强市、科技制造强市而迈进。

(本文图片均由东莞市委宣传部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东莞“超级”音乐节五一出圈背后:文旅热力何以澎湃经济脉动》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