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集成电路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我大概是从10月份高等教育出版社《考研政治大纲解析》出来之后才开始复习的。其实大纲解析四十多万字的容量内容稍微比较枯燥一点,而且因为文字的表述方式很相似,也比较容易记混。但是只要把第一部分的马原看过之后,毛概和中特就比较容易了,而近代史和思政几乎没有什么理解难度。这本书我当时是配合着《肖秀荣1000题》来看的,基本上是像看课本一样的看完一章就做一章的选择题,感觉效果很不错,因为有题目的考察,所以慢慢的就把握住了看书的重点(虽然会感到几乎全书皆重点)和知识点之间的差别,也就不容易记混。因为我后期几乎没有背过什么(几乎没有捧着本书去外面背半天的经历),所以我觉得看的这一遍书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属于看书比较慢的盆友,但是看过之后记住的东西也稍微多一点,我大言不惭的把这种经历形容为“理解性记忆”并且极力推崇。故而,我觉得这两本参考书的价值非常高,曾有政治大神建议大纲解析需要看第二遍,如果有时间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这一遍过后,我又傻傻的把肖1000里面的解析题带答案全部抄了一遍,当然什么都没有记住。但是后来想想,可能潜移默化之中还是会有作用的吧。
考研数学方面:
在第一轮复习《全书》时,通常需要大约50天的时间,每天投入6到8小时的学习。首先,评估一下你每天能阅读多少页,然后将总页数除以每日阅读量,再加上预计的休息日,这样就可以估算出完整复习一遍所需的时间,我用了50天左右。在开始每个章节之前,先查阅大纲,明确“了解”、“理解”、“掌握”和“会用”的要求,识别关键知识点。接着,重温一次笔记。最后,深入学习数学复习全书的相关章节。对于全书中每一章的每一个例子和课后练习题,都应主动思考并动手计算,思考它们涉及的知识点,确保彻底理解每一道题,除非某些题目对你过于基础。在第二轮复习,我选择了张宇的真题集,因其按知识点分类编排,我觉得这对知识的系统整理非常有益。同样地,遇到错误或不熟悉的部分,我会记录在笔记中。
考研英语方面:
我在复习英语的时候并不是拿着一本单词书狂背,我背英语单词是放到真题中背,我首先会做一篇真题阅读,之后我会将文章中不认识的单词标记出来,之后再看解析,我用的是张剑的黄皮书,里面的讲解很清楚,而且重点词汇也都列出来,所以会相对轻松一些,自己只需要背这些就可以。阅读理解是王道,得阅读者得天下,阅读理解一定要坚持做,保持题感,做的多了有些时候你就可以猜答案的,基本上考研复习下来做个800篇左右的阅读理解文章吧。我阅读理解做的是张健的提高版,暑假做的是人大张锦蕊的那本,很厚很大,阅读就是厚积薄发,如果基础不怎么好,可以先做基础版,再做提高版。
考研专业课方面:
掌握基本概念至关重要。半导体物理涉及众多的概念,如能带理论、载流子类型、扩散与漂移运动等。这些概念构成了半导体物理的基础,需深入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例如,理解什么是禁带宽度,如何影响半导体的导电性;明白载流子是如何在电场或磁场中移动的,这对分析电路行为非常关键。
熟悉并掌握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比如PN结、MOSFET等,这些都是集成电路中的基本元素。要清楚它们的工作机制,包括载流子的注入、复合、迁移等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受温度、掺杂浓度等因素影响。要理解器件参数,如阈值电压、击穿电压等,它们直接影响到器件性能。
再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半导体物理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需凭实验验证和模拟仿真来加深理解。例如,凭SPICE软件进行电路仿真,直观地看到不同参数变化对电路性能的影响。实验室操作,如制作简单的二极管或者晶体管,也能帮助更好地理解半导体物理的实际应用。
数学工具的应用不容忽视。半导体物理涉及大量的数学计算,包括微积分、统计力学、量子力学等。需熟练运用这些数学工具去解决复杂的物理问题,例如求解扩散方程、建立能带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