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中文教育考研经验与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九月我开始了解需要准备的政治材料,我买的是肖秀荣系列,但不是每一本都买,只是挑了几本我觉得比较有用的。首先把一本比较厚的书先看一遍,边看边做题;然后是真题和练习册,慢慢做,认真对答案;最后要看时事,还有肖秀荣最新出的预测卷,都会在12月才买得到。政治的准备过程是前松后紧,跟英语的稳定备考不太一样,因为政治会跟当年的时事密切相关,11、12月好好背就可以啦!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我在初试的时候专业课没考好,但是政治和英语不错,弥补了十几分。所以希望大家对这两科不要太轻视,只要能挣的,每一分都不能放过!毕竟最后看的是总成绩哦!!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是我准备最早的,因为每个专业都得考啊,4月就买来了朱伟的恋恋有词,因为自己特别讨厌记单词,过四六级都没记单词,所以就早早的开始了。每天做一篇阅读,翻译和写作,一直就坚持了下来。每天也没看多的,单词就一个单元,毕竟记单词是需要积累的,还是早点开始为好。除此之外,每天跟着做一道长难句的练习,还经常有作文句子的积累,每周写一篇作文老师会给批改,感觉帮助很大。对于完形填空,不需要练,随缘就行~
考研专业课方面:
汉语基础是根基,涵盖了语言学、词汇、语法、语音等多个方面。对这一部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解和掌握汉语的基本规则和结构。我花费大量时间阅读《现代汉语》等经典教材,凭做大量的练习题来巩固知识。我还经常查阅《汉语大词典》,以加深对词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语音部分需反复听录音并模仿,提高发音准确度。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则更偏重于教学法和跨文化交际。这部分的学习,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导论》是我主要参考的书籍,它系统地介绍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我尝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模拟课堂中,设计教学计划,体验教学过程。对跨文化交际,我阅读了多种文化对比研究的资料,凭案例分析,增强自有的文化敏感性和适应性。
学习这两门科目时,我发现定期复习和自我测试至关重要。我会定期整理笔记,形成自有的知识框架,并进行自我检测,如制作 flashcards 或模拟试题。参与讨论小组,与同学共同探讨问题,也能从不同的视角理解知识点。
我也会利用网络资源,如观看中国人民大学教师的教学视频,参加在线研讨会,这些都为我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视角。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我尤其重视历年真题的训练,这能帮助我了解考试风格和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