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我对政治复习比较有信心,买了大纲,简单的看不到一边就9月底了,这时候开始上强化课做笔记,早上起来看看。大纲的第一遍不用特别的仔细,因为很费时间,主要是回忆下高中的知识简单的了解下(高中理科的孩砸需要早点就开始,学的认真就好,最后背诵做题还是最重要的)我记得当时讲义打的越来越多其实压力还是挺大的,但是9月底在大纲看完和跟上做1000题之后,做题的速度快了,紧张也就少了,开始的时候不用太急,大家差不多都是同一时间开始的,但是要认真每天坚持看。
考研数学方面:
今年的题目比较难,有点像张宇的卷子。数学重要的是基础,全书上的每个方法,题目都要尽全力掌握。我看的是张宇的高数,和李永乐的现代,还有李永乐的全书。他们的书各有所长,我把李的全书看了俩遍,张宇的高数看了三遍以上,还有李的现代也看了三遍以上。之后10月份开始做真题,每套试卷做的分数基本上130以上。然后开始张宇八套,和李的6+2,这些比较难,不必按3小时来做,有些题目也不必死抠,实在不会就看答案。这时候也每天抽一定时间看全书。然后又做了张宇的最后4套,还是很难,但是今年的考题也这水平。然后就是剩下的真题,而且每套2小时就做完了,因为好多题目已经再全书上做过,分数不是很客观。这时候就看看错题和笔记。然后考试。考试坐到大题就蒙了。好多不会的。所以避免失误很重要。这一门我是分三轮复习的,第一轮是上面说的课本,当时边看课本边做课本习题,我第一轮是从五月份劳动节上来开始正式准备考研的,到七月份中旬课本加上习题一轮结束了。全书我是一章一章扎扎实实准备的,每一个题目都要自己算,会做不行还要能做对,当时进度不快,计划是45天在九月份之前一遍过完,后来推迟了一周。在这里,我提醒大家,全书的难度略高于真题,但是真的出的很好,要想数学考出一个好成绩,全书至少得看两遍。九月份全书一遍完了之后,开始第二遍,一直到十月份中旬,这期间顺带做完了660题,660题出的题目注重概念,易错,难度不小,做完了并消化了它有利于后期冲刺。从十月份中旬之后20天,每两天一套真题,在十一月份上旬就把真题基本做完了,此后划了一周时间总结消化错题。从十一月份下旬开始做模拟题,当时模拟题难度大于真题,备受打击,不过接连几套下来也就慢慢适应了。模拟题完了之后就开始回归全书做真题,建立框架了,之后就是最后模拟两套真题考试了。上面说的时间轴我建议大家理一理,参照自己的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我第一轮第二轮每天大概一上午数学,后期三个小时,到了十一月份下旬,差不多就只有两个小时一点,主要是被政治占用了不少时间。总结一下,课本一遍,全书三遍,真题两遍,模拟题一遍,每一遍之后都要拿出时间来消化分析弱点。
考研英语方面: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切记,务必深入钻研历年真题!我当初失误就在于对真题的练习不够,仅完成了两遍左右,而且后期几乎没有对其深入分析,导致了现在不太理想的结果。我的一位研友反反复复研究了真题六遍以上,最终在北京的考试中取得了80分以上的佳绩。所以,大家可得吸取教训啊!关于学习材料,我推荐《考研单词.乱序版》、《刘一男考研单词120讲》、丁晓钟的《英美外刊超精解》、《考研英语真题超精解上.下》以及《王江涛.考研作文》,这些都非常实用。
考研专业课方面:
遥感原理主要包括电磁波谱理论、遥感图像的形成过程、传感器的工作机制等。理解这部分内容,首先要掌握不同波段电磁波对地物的响应特性,比如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等,这对解析遥感图像至关重要。要深入理解遥感成像的过程,包括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的概念,以及各类遥感器如卫星传感器、航空相机的工作原理。
遥感的应用则更为广泛,涉及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监测、灾害评估等多个领域。例如,凭分析多时相遥感图像来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或者凭热红外数据监测城市热岛效应。在这个阶段,需熟悉各种遥感图像处理和分析的技术,如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分类算法等,并能熟练运用GIS软件进行实际操作。
学习遥感,除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也非常重要。我建议大家积极参与实验和实习项目,亲手处理遥感数据,这样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遥感技术。关注最新的遥感技术和研究成果,如高分卫星数据的应用、深度学习在遥感图像解译中的应用等,这些都能帮助拓宽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过程中,构建知识框架也很关键。将遥感的理论知识、技术手段和应用案例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在面对复杂的遥感问题时,能迅速定位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