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环境地质与灾害地质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早在六月初,我就购买了肖秀荣的三本复习资料——精讲精练、1000题以及命题人讲真题的上下午篇。每学完一个章节,就会紧接着完成对应部分的1000题练习。当我的暑期来临,开始着手政治复习时,周围不少同学都认为这么早就开始是浪费时间。但我坚信暑假开始复习政治并不算早,毕竟那时才刚刚进入认真的备考期,心态也相对轻松。到了九月,随着紧张情绪的升温,对待政治的耐心明显减少。正如我先前所说,一旦放松警惕,学习状态很容易崩塌。七月时你可能觉得九月开始足够,但到了九月,面对大量的记忆内容和阅读题目,又会寄希望于肖四、肖八、蒋五这样的押题集,然而,谁能真正保证全中呢?如果有更充裕的时间准备,何必让自己陷入慌乱。1000题完成后,我会尝试徐涛的优题库来进一步提升。对于政治学习,跟从老师的指导很有帮助,因为书籍往往缺乏系统性的逻辑,而老师能帮你找到便于记忆的策略和技巧。到最后的冲刺阶段,我不惜做遍了市面上的各种押题卷,就算没有五十套,至少也有三十套。
考研数学方面:
我对数学的理解是,关键在于掌握方法,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比速度更重要。下面分享我的复习策略。在大三下学期,课程繁重,老师们频繁点名,留给考研的准备时间非常有限,主要集中于晚上和周末。那时我主要是通读了一遍教材,并完成了课后练习题。但现在回想起来,那些课后题并非必要,除非你有充裕的时间,否则专注于教材本身就已经足够,因为后续复习时,你会忙于应对复习全书中的大量题目。暑假期间,我只在家待了六天,那个时期最难熬,炎热的天气和学校的糟糕伙食都是挑战,但只要能坚持下来,就是一种胜利。这个阶段,你们可以开始接触全书,无论是李永乐的还是陈文灯的,差别不大。九月,我集中精力做了李永乐的660题,这是一本很好的资料,涵盖了大部分填空和选择题类型,需要深入理解和反复练习。到了十月,我开始做模拟题,主攻李永乐的全真模拟400题,难度颇高,可能会让人感到挫败,但完成之后你会发现收益颇丰。十一月,我开始做历年真题,那时候做起真题来就会觉得轻松多了。
考研英语方面:
在考研英语中,阅读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在词汇量积累到一定水平后,便着手研究历年真题,特别是过去十年的题目。初期阶段,我会每隔一天完成一篇文章,每天投入两小时。首先快速做完一遍,接着查阅并学习不熟悉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子。随后,我会全文手动翻译,这个过程耗时较长,但也为我提供了翻译训练的机会。在此之后,我会深入剖析文章的逻辑架构和解题策略。虽然第一轮耗时较久,但务必精读细究。当单词掌握得足够好时,后续复习应侧重于分析文章结构和问题设置,多加练习,逐渐领悟出题模式。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论基础至关重要。水污染控制工程涉及到化学、生物学以及流体力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需深入理解污染物的性质、迁移转化过程以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例如,了解各类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物的特性,明白它们如何在水中存在和反应,这对后续设计处理工艺有直接影响。
熟悉并掌握各种水处理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从物理法如沉淀、过滤,到化学法如氧化还原、中和,再到生物法如活性污泥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条件和局限性。不仅要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更要学会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判断哪种方法更为合适。
再者,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实验室经验能直观地看到理论知识的实际效果,比如凭实验模拟,观察不同条件下污染物去除的效果,这对深化理解并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大有裨益。
案例分析也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凭对国内外典型水污染事件的研究,提升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预测可能的结果,并提出解决方案。
持续关注行业动态和技术更新也十分重要。水污染控制领域的新技术和新理论层出不穷,如膜分离技术、纳米材料的应用等,都需保持学习的热情,紧跟时代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