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身为一名文科出身的学生,我在高中时期对政治有一定基础,打算等考试大纲公布后再正式启动复习。如果你对政治感到不太自信,建议暑假期间就开始,最迟也不能拖到大纲发布时。9月和10月期间,政治的学习可以稍作投入,但最后两个月需要加大复习力度。我的策略是跟随肖秀荣的教程,购买并研读了他的全套考研书籍。普遍来说,考生通常会选肖秀荣或任汝芬作为指导。在我看来,大学的政治教科书不必过多关注,意义不大。我以肖秀荣的《知识点精讲精练》作为主要学习资料,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我做了两遍1000题来巩固。我认为,最终的成绩与付出的努力成正比。只要学习方法得当,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政治都不应成为你的短板科目。
考研数学方面:
我的数学开始复习是从大三的寒假开始的,在寒假里自己把课本看了一遍但是基本上什么也没记住,然后在寒假里也把课本上的题做了一遍,看完后基本上也没什么效果只是图一个心理安慰,后来反复刷了很多遍真题,慢慢领悟了一些解题的方法并作了总结。冲刺:必做张宇8套卷,4套卷。我做8套卷的时候,题量太大,总是做不完,时间不够了可以只做选择填空题,大题看看,掌握以下命题的趋势就行。
考研英语方面:
众所周知,考研英语大纲要求的5500个词汇量是备考的关键,然而,大部分考生都在记忆单词的艰难任务中挣扎。我在初次考研时就败在了大约三分之二的生词上。但在复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只要能大致识别单词,解题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阅读理解占据了英语考试的主要分数,自初中起,我就对此颇有自信,阅读速度快且准确率尚可。
充分利用真题至关重要。我一共做了三次,每次的表现都有所提升,当然,有些题目到最后我已经熟悉到不用看完全文就能选出答案。让我最头疼的就是新题型部分。起初,我迅速完成了历年真题,感觉做起题来犹如神助。那时我以为新题型并不难。然而,一个半月后做第二遍,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错了那么多,我当时也是懵了,不明白为何第一遍正确,第二遍却失误连连。这个问题到现在仍是个谜。到了第三次,虽然比第二次稍好,但仍然不如第一次。如果非要说个理由,只能说可能是缺少了第一次的那种直觉吧。新题型分为两类,一类是七个句子挑选五个放入原文,另一类是排序题,后者确实颇具挑战性。考前一周,我心里一直七上八下的,因为这种题型的成绩总是飘忽不定,这对于喜欢掌控一切的摩羯座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不过,应对新题型有个诀窍,那就是保持冷静。无论难度多高,都要耐心寻找线索,专心致志。要做到这点,前提是在之前的题目上提高速度,为新题型留出充足的时间。幸运的是,今年并未考查排序题,我也发挥了不错的水平,真是谢天谢地。
考研专业课方面:
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如何使系统稳定运行,并能有效应对各种扰动因素。在备考过程中,我首先把重点放在了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上,如控制系统、反馈、稳定性等。这些概念是后续深入学习的基础,理解它们帮助更好地构建知识框架。
线性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是核心内容。对系统的时间域分析,要熟练掌握传递函数、状态空间模型以及劳斯-赫尔维茨稳定性判据。频率域分析中的根轨迹法、奈奎斯特稳定判据也非常重要,它们能够帮助直观地理解系统的动态性能。
在控制器的设计部分,PID控制是最基础也是最实用的方法,需深入理解其工作原理,并能灵活运用到具体问题中。现代控制理论如状态反馈控制、输出反馈控制、最优控制等也是考察的重点,这部分内容相对较难,需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应用。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做题和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凭大量习题,巩固理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尝试设计简单的控制系统模型,凭仿真或实物实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这对理解和记忆非常有帮助。
我强烈推荐团队学习和讨论。与同学一起探讨难题,不仅激发思考,还能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回顾和整理笔记也很关键,这有助于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