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当预测卷发布后,我便购买了所有可获取的预测卷,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解题之中。尤其是对于那些选错的题目,我会追溯错误源头,确保彻底理解。接着,我把大题进行了大致分类,并研究了可能的考察角度,同时将答案做了笔记。身边同学们的意见分歧也颇有参考价值,一部分推崇肖四,另一部分则力挺蒋中挺。因此,如果时间紧迫,无法完成所有预测卷的同学,可以优先考虑这两套。
考研数学方面:
而另一方面,题型为主进行复习并不是我否认这种学习模式,我自己也会穿插用这种学习模式,也是因为能力还没有达到能做啥都会的境地,但我所坚持的学习路线可能与你有所不同,一般会从掌握原理的知识层面后辅以题型总结进而达到对学习有所助益的效果,而单纯就题型而学习题型,我是不推崇更应该说是反对的,拿一个最近的真题例子说明,比如今年2018年数学一、三的中所出现的那道概率论试题中的出现了一道“离散型+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的题型,而就以往的复习全书中都是“离散+连续”(2016、17年)或者“连续+连续”或“最大值、最小值分布”,考完后我查阅过所有的题型类书籍,都没有一本书籍有过对此类题型做过说明,这不应该说成是又出现了什么新题型,因为就这道题目考察的本质还是我们所学过的复合随机变量问题,从知识原理层面它不属于超纲题,但就题型而言,它反而是一道“超纲题”,倘若一本题型类书籍仅仅依赖题型就想涵盖所有考察内容,不仅是在降低研究生入学的门槛,也是在侮辱命题老师的水平,但就近几年的真题而言就是最好的说明。说到这,我相信你该明白的问题也就明白的差不多了。
考研英语方面:
进入12月,英语做题基本已经停止了,主要就是看之前总结的自己还不太熟悉的内容,以及每天早上会读一读完型,阅读以及翻译,并且会再视译一遍,检查自己是否能够弄清句子结构,一直持续到考前。此外,进入12月后,开始总结各类小作文以及大作文的模版(这里特别提醒一下,市面上作文书很多,有的模版内容过于花哨,并不实用且容易出错,所以我觉得总结出的模版要适合自己去记忆去模仿才是最好的)我在12月11号和12月15号下午分别给自己模拟了一下,用的是之前没做的真题,主要是为了模拟一下考试的感觉以及自己做题的速度,熟悉一下整套试卷连贯做下来的感觉。之后就是一直反复看之前做过的真题,不断复习,不断总结。
考研专业课方面:
“遥感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传感器的工作机制、遥感图像处理以及遥感应用等多个方面。对基本原理的理解,需深入理解光谱特性、辐射传递方程等基础概念。这些理论知识虽然抽象,但却是理解和解析遥感图像的基础,需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吸收。
遥感传感器的知识点也非常重要。要了解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如可见光、红外、雷达等)的工作方式,它们的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这部分内容通常会涉及到一些物理知识,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难度,但凭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学习,这样既有趣又有效。
再者,遥感图像处理是考试的重点。要掌握像元分类、影像增强、几何校正等基本技术,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这部分需大量的实践操作,借助遥感软件如ENVI、QGIS等进行模拟训练,提升对遥感数据的实际处理能力。
遥感的应用领域广泛,从环境监测到灾害评估,从城市规划到农业估产,几乎无处不在。这部分内容需关注最新的科研动态,理解遥感技术如何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也需具备一定的地理学背景知识。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论联系实际至关重要。除了课本,应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关注科研前沿,这将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遥感的应用。定期做题和模拟考试,熟悉考试的题型和答题技巧,也是提高分数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