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详解》由肖秀荣编著的一系列书籍,包括《核心知识点精讲精练》、《1000题集训》、《关键知识点提要》、《历年真题解析》、《全球形势与政策及现代世界经济学与政治学》、《考试点预测与记忆指南》、《冲刺模拟试题八套》以及《最终预测模拟四套卷》。
考研数学方面:
我选择了所有正确答案,但填空题有一处失误,大题虽然全部掌握,却常常在计算上出错。近三个月我一直专注于数学,然而由于天生的数学短板,精确度始终难以提升。我认为问题在于练习不足,后来增加题量后才有改善。对于数学,我发现构建框架并归纳题型十分关键。大部分大题都能在我整理的题型范围内找到解决策略。我重做了两次复习指南,也做了两遍历年真题,这些都以真题为基准进行总结。获取高分的窍门是将时间集中在经常出现的题目上,必须突出重点,并深入理解。区分重点与非重点的标准仍是真题。相比高中数学,考研数学涵盖的知识点更广泛,复习时间却有限,无法全面深入。我推荐使用陈文灯的复习指南,条理清晰,题目精炼,能让你有多次复习的机会。至于真题集,我建议用李永乐的。多做题,多思考,多联系,多记忆,这是我的经验。
考研英语方面:
词汇是至关重要的,缺乏词汇量会让任何技巧都显得无力。起初,我只是单纯记忆单词,第二次复习时,我会结合例句,特别是那些常见词的不同含义。第三次,我会查看例句中的注释,专注于记忆单词,至少要完整过三次单词书。我从头至尾背诵,然后反过来再从末页开始,如此往复。接下来是做题,我以张剑的150篇基础篇作为起点,逐渐适应阅读理解的过程,不过并不推荐过多练习。随后,我购买了早期年的真题来实践,尝试了几年后,便直接进入近十年的真题阶段。如果时间允许,我建议先做一遍1997年至2004年的真题,查阅不认识的词汇,解析复杂的句子,之后再处理最近的真题。我自己做真题时遵循五个步骤:首先独自完成,对照答案找出错误,但这通常很困难;其次,理解全文,包括词汇和复杂句子,分析文章架构;再次,回溯原文,精确找到答案所在;接着,参考黄皮书的解析,总结每个错误选项的由来;最后,翻译原文,但由于时间紧张,这个步骤我没有持续太久。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强烈推荐认真完成第五步。在考试之前,可以做一些模拟题。至于作文,由于北京统一阅卷,我准备了两句标准开头,其他部分则根据实际情况现场构思。当然,这是基于平时的积累。在做真题的过程中,我会摘录优美的句子或短语,整理成册,在考前背诵。对于完型填空,我在考试中留到最后做,即使需要猜测也要填写在答题卡上,有时运气好也能猜中几个。我记得在距离交卷只有10分钟时我才开始做,最后5个选择题完全是靠猜测填写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现象和过程,包括地质、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多个领域。全面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对地质部分,你需了解地壳结构、岩石类型及形成过程,以及地貌演变的基本原理。气候学中,要深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水文学则需掌握水循环的过程,河流湖泊的形成和变化等。土壤学关注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功能,生物地理学则涉及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动态。
理论与实践结合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阅读经典教材如《自然地理学》的,参考相关的科研论文和研究报告,这不仅能深化理论理解,也能你接触到最新的研究进展。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也是提升理解力的好途径。例如,你凭观察身边的地貌特征来理解风化侵蚀的过程,或者凭分析特定地区的气候数据来理解其气候特点。
再者,构建知识框架也很重要。尝试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比如,理解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土壤类型,又如何进一步影响植被分布,这样的全局观能帮助你在答题时更有条理。
题海战术并非万能,但适量的练习是必要的。做题帮助你检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熟悉考试的题型和解题技巧。不过,更重要的是要理解每道题背后的知识点,不仅仅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