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电子信息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我的分数虽不高,但考虑到北京竞争激烈的环境,还算过得去。就算你的准备无懈可击,最多可能也就比我高出几点。把这些时间投入到专业课程中,你的收获将远超这一点点分数。我是九月中旬启动复习的。接下来具体分享一下:
1) 复习启动时间:如果你是文科生,九月开始;理科生则最好提前到九月前解决哲学部分,随后九月进入全面复习阶段。政治底子好的同学,十月起步也绰绰有余。
2) 书籍推荐:购买大纲的话,可以选择复印版;大纲的主要功能不是背诵,而是充当查找不足的“词典”。我个人倾向于《风中劲草》,其背诵版足矣,练习册则不必选它。若遇到书中未涵盖的内容,对照大纲查阅深入信息。至于练习题,肖秀荣的书是个不错的选择。
3) 学习顺序:有些人先看完书再做题,有的则是边看边练。每个人习惯不同,但我提议,最好先熟记知识点后再适量做题。不要盲目刷题,与其十分钟做十题,不如专注五分钟记住一个知识点。
4) 政治科目拉开的分数差距有限,但达到分数线是最低要求。通常,政治过线并不困难,只要认真备考,应能顺利过关。
考研数学方面:
我并不否定以题型为中心的学习方法,事实上,我也偶尔采用这种方法,因为我还没能达到无所不能的程度。然而,我个人偏向于一种不同的学习策略,倾向于先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再通过归纳题型来巩固知识,以此增强学习效果。对于仅专注于题型本身的学习方式,我并不提倡,甚至认为这是不可取的。举个例子,今年2018年的数学一和三中有一道概率论试题,涉及到“离散型+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而在之前的复习资料中,通常只涉及“离散+连续”(如2016、17年),“连续+连续”或“最大值、最小值分布”。考试后,我翻阅了许多题型集,没有发现任何一本提到这种特定题型。这不应被视为全新的题型,因为该题的核心依然是我们熟悉的复合随机变量问题,从理论知识的角度看,并未超出课程范围。但从题型角度来看,它却显得与众不同,甚至可以说是超越常规的。如果一本题型书仅仅依赖题型来覆盖所有考点,不仅是降低了考研的标准,也低估了出题老师的智慧。近年来的实际考试题目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讲到这里,我想你应该已经明白了我的观点。
考研英语方面:
当初很多人主张不必特意背单词,主张在阅读中学习单词,我并不认同。如今,我比较倾向于这样的观点:记忆单词的目标并非要求能听、说、写,了解其词源,而是在阅读时能识别出它的意思。我个人的提议是,重点掌握单词的基本含义,对于短语,不需要过分纠结于后面接动词ing形式还是todo(因为这主要是针对完形填空的技巧),只需关注那些极其常见的搭配,做到能识别即可。
考研专业课方面: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涵盖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是基石,缺一不可。
对数据结构,理解并熟练掌握各种排序和查找算法是关键。例如,快速排序、归并排序、二分查找等,你需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链表、树、图这些抽象的数据结构也是必考的内容,需深入理解其特性并能进行相关操作。
计算机组成原理则偏重硬件知识,CPU的结构、指令系统、存储器层次结构、输入输出系统等内容都需牢牢把握。特别是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理解,它是整个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掌握计算机的运算过程和流水线技术也是很重要的。
操作系统的学习,主要围绕进程管理、内存管理和文件系统展开。理解和应用死锁、虚拟内存、磁盘调度策略等概念是难点,但也是考试的重点。
计算机网络的学习,五层模型是核心,每一层的功能、协议和常见问题都要熟记于心。TCP/IP协议栈的理解,如TCP的三次握手、四次挥手,UDP的特点,HTTP、FTP等常用协议的工作原理,这些都是考试的常考点。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重要。除了看书和做题,我还经常凭编程练习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编写简单的数据结构程序,模拟操作系统中的进程交互,或者搭建网络环境模拟协议通信等。定期复习和整理笔记也帮助我巩固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