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我购买的政治学习资源相当丰富,包括考研政治大纲、肖秀荣的一千题、肖秀荣的八套预测卷、四套冲刺卷以及最后的五套冲刺卷。我没有专门去背诵,只是专心地完成了两轮肖秀荣的一千题,做完后对其中的知识点已经非常熟悉。对于政治这门科目,得分不易过高也不易过低。选择题部分,只要多花时间努力,通常不会有太大问题。至于主观题,关键是要书写工整,内容充实,紧密联系题目所给素材。肖秀荣的《一千题》做两次就足够了。第一次,我会在看完每章精讲后再做选择题;第二次重刷时,我会在精讲精炼中标注错误题目的相关知识点,后期复习时就专注于这些标注的内容。
考研数学方面:
我的基础知识还算稳固,起步阶段侧重课本学习,然后深入到数学分册,大概重复研读两遍,以确保所有概念都彻底理解。在10月之前,我已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知识点回顾。进入10月后,我会着手做800题,如果这部分内容能够掌握好,那么面临的挑战就不会太大。你可以尝试看看往年的真题,其实难度并不算高。做800题时,我每天稳定完成大约30道,偶尔兴致高昂会再多做一些。第一次过题,我习惯用铅笔在题目边上只记答案,遇到疑问或不确定的题目就在编号下划线,错误的题目则标上圆圈,这个阶段的重点是提升准确率。第二次,我会在草稿纸上仔细写出那些被标记的题目全过程(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建议除了一些基本题外都这样做)。
考研英语方面:
本人英语基础较差,其他由于自己最后自己新题型,完型,作文都属于放弃那种,这些都考的不好。阅读理解首先是单词,现在就可以每天背1到2小时。然后直接分析真题,四个小时分析一篇阅读理解,或者好几天分析一篇阅读理解都不为过,要认真理解分析每一句话,这篇文章讲了什么,每段讲了什么,段段之间什么关系,句句之间什么关系,哪些是转折的地方(也是命题人最喜欢命题的地方),通过一些词来把握作者的感情等,这些都要脑子里反复想。每篇文章的5个选择也要很珍惜,不要随便做一遍马上翻答案,然后参考张剑的黄皮书,看怎么解释的,这样没用,我的建议是第一遍按照时间来做一整套试卷,时间超了也没事,然后再分析,分析文章完了,在分析题目,如此反复,一直到你分析到极致了,已经在怎么分析找不到新的灵感和感悟了,你可以去参考张剑的分析,看看自己哪些没分析到位的地方,这样你才能理解透彻。新题型其实很简单,不管是选句填空还是排序,根据上下文联系,尤其是并列段(两段一般第一句很明显并列关系),关键词重复,上段末句出现一个新词,下段对这个词展开论述啥的,反正自己真题一题一题自己做,不能随便应付,你思考的越多,越深刻,这些知识变成你的就越多,考试时才能自己独立做出正确答案来。作文:我作文不好,写的东西很幼稚,我建议作文不好的同学背背海天28套,可以提前买去年的,早点背反复背,在自己把真题作文写写,认真批改,语法句子啥的看看有啥问题。翻译,阅读做好了,单词认识了,把真题翻译反复做也大致可以了。完型是鸡肋,我这次完型做的还行,是运气好,这次完型很简单,这块大家如果时间不对,就放一放,主要在阅读理解新题型和作文。
考研专业课方面:
遥感原理部分,首先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包括传感器类型、电磁波谱段特性、分辨率等。了解不同类型的遥感平台如卫星、无人机等,以及它们对应的传感器工作原理,例如可见光、红外、雷达等。还要深入理解遥感图像的形成过程,像素的概念,以及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的方法。这部分知识需扎实的物理基础,凭阅读教材和做相关习题来巩固。
遥感应用方面,主要关注遥感在自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评估等方面的应用。比如,凭遥感数据分析土地覆盖变化、植被指数、水体分布等,这些都是实际问题解决的关键。你需熟悉各种遥感数据分析软件,如ENVI、QGIS等,并能进行基本的数据处理和解译。实践项目和案例分析是提高这部分能力的有效途径,尝试找一些公开的遥感数据集进行操作练习。
学习遥感,理论与实践并重。除了课本知识,关注最新的科研动态和研究成果也很重要。阅读学术论文,参加研讨会,这些都能拓宽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多做实验,模拟真实场景进行数据分析,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样真正理解和掌握遥感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