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数量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好像是9月底吧,政治出大纲的时候开始看就行,同时,我觉得报一个辅导班还是很有必要的,政治这种东西枯燥乏味得很,要不是因为老师讲恐怕我会最后一个月才开始看吧。第一遍,看风中劲草核心考点+大纲解析,每天1-2章,看完立刻做对应的肖秀荣1000题,或者做风中劲草的题,都可以,做题主要是为了巩固知识点,大概1个月最多40天结束。第二遍,1000题做错的重点再看一遍,肖八上新了立刻买,重点做选择题,大题看哲学题,其他的随便看看,大概10-15天结束。第三遍,大概12月初了,肖4,全部做,全部背!!!一定全部背!!!20天20题有时间了也可以背下。这个时候可能觉得自己选择题错的有点多,可以重点复习下选择题,任4,蒋5,石磊,风中劲草最后压题等,可以都做。
考研数学方面:
人家说得数学者得天下,这句话一点也没错,数学考得好是很拉分的,数学也是最耗时间的一门课程,我觉得最好应该把本科的教材好好的看看,做做课后习题进行第一遍学习,(这里我要吐槽一下我本科学校的数学教学,教的知识太过简单让我误认为数学很简单就没有仔细的看教材导致后期许多定理公式记不住,数学全书看了很多遍依然不记得)然后就可以上复习全书了,市面上有二李的和李王的,我个人更倾向于二李的,但李王的我在第二年是也看了,看复习全书是个浩大的工程,尽量多看几遍,其实不用全部都会,有些太难考验是不会考的。我看书的时候有不会的题目就想个几十秒,不会的话就立即看答案然后分析为什么我没想出来,然后记住这题的解题过程,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不一样,只要可以学好,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到了最后就是大量的做题阶段了,我买了很多题目,有张宇的1000题,汤家凤的1600,李永乐的660等,660题我做的最多,两年加起来应该有四到五遍,虽然题目很难不过感觉收获还是蛮大的,说句实话我是一个没有毅力的人,许多资料我都是开始的时候新鲜,但认认真真完成的好像没有几本,这是我最大的缺点,希望大家不要和我一样,无论哪本习题集认认真真的完成,吃透每一道题就可以考到一个不错的成绩。最后就是冲刺阶段的试卷,历年真题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多做几遍,我做真题的时候是用一张大白纸,选出自己的答案并且把自己的思路和解题过程写上去,然后再修改,到后期有空的时候多看几遍,感觉这样会比较好。
考研英语方面:
我承认,我的英语水平相当有限,因此在四五月份期间,我平均每天投入约7小时来学习英语。到了五月底,我已经完成了第一轮词汇的记忆,并且熟记了2001年前的所有阅读理解真题。这个阶段结束后,我对英语的理解仿佛看到了一丝曙光。每日坚持背单词是必须的,我自认为英语基础薄弱,四级考试的通过简直是幸运女神的恩赐,而考研英语与四六级的关系并不大。初期,我主要专注于翻译,通过解析复杂的句子来掌握语法规则。我从五月份开始接触真题,但选择了从1994年开始,先从较为简单的部分入手,因为我需要打牢基础。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英语还不错,可以从2000年后开始做。我总共大约重做了五遍真题,不过我不打算详细说明每个阶段的具体时间安排,这取决于个人情况。直到九月之前,我确保每天至少花费5到6小时在英语上。重点不在于刷题次数,而是理解和掌握每一个题目。作文练习至关重要,务必亲自动笔。可以借鉴模板,但别生搬硬套,要学会灵活应用。后期的自我模拟考试极其关键,它能让你意识到时间的宝贵。我个人觉得黄皮书和陈正康的英语教材非常适合我。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经济学原理》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决策者,如消费者和企业,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最佳选;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包括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问题。理解这两部分的基础概念和理论框架至关重要。
对微观经济学,供需理论、效用最大化、成本-收益分析等是核心。你需理解并能灵活运用这些模型来解释市场现象。厂商行为和市场结构,如完全竞争、垄断、寡头等,也是重要考点。这部分的学习需大量案例分析,凭实际情境加深理解。
宏观经济学方面,国民收入核算、IS-LM模型、AD-AS模型、菲利普斯曲线等是重点。理解经济周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是关键。宏观经济数据的理解和解读能力也需加强,因这将直接影响你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首先是系统性阅读教材,把握整体框架。做笔记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帮助你提炼核心观点,形成自有的知识网络。再者,大量做题是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的不二法门。参与讨论或找到学习小组,共同思考和解决问题,深化理解,也能提升应试技巧。
关注时事,结合实际案例去应用所学理论,既能增加学习趣味,也有助于提升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例如,你尝试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国家的经济政策或者公司的经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