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应用化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从9月份开始复习政治完全足够,因为每年的政治大纲都有些微调,所以即使是初次考研的同学,9月启动复习也是适宜的。我的政治基础并不牢固,所以在大纲公布后,我仔细研读了一遍,并按照马原-思修-史纲-毛概的顺序,每读一章就做对应的1000题。我在单独的笔记本上记录答案,避免直接在书上标记,确保每个题目对应的知识点能在书中找到。我会使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在书上标注错误题目的知识点,这个过程相当耗时,直到10月底我才完成1000题的第一轮。接着,我开始了第二轮,这次依然不在大纲上复习,继续在笔记本上答题,并用红圆珠笔在大纲中标注第二次犯错的题目。我发现有些题目会反复出错,但这很自然,但相较于第一次,正确率明显提高。当我在11月中旬完成第二轮时,我决定在11月前完成第三轮。第三次,我直接在书上做题,省去了抄题号的步骤,感觉十分高效。第三轮的准确度显著提升,因为我对第二轮的记忆还很清晰。我还是用新颜色的笔在大纲上标出第三轮的错误,这样我就有了一个根据自身弱点定制的大纲作为最后冲刺阶段的参考资料,至此,1000题的任务告一段落。
进入12月,我开始做肖八和肖四,这是检验实际能力的关键时期,这两份模拟卷的题型与考研一致,难度相近,有助于调整状态。如果时间紧张,肖八的大题可以选择略过,但最好浏览一下,因为在当年的考试中,马原大题恰好来自肖八的某一套,几乎原封不动。强烈推荐完整地完成肖四的大题并熟记答案,尽管每年的命中率有所变化,但通常至少有一题能中。那年我居然中了三题!考前的准备除了背诵肖四大题,还要多回顾大纲,重点关注那些满载笔记的重点内容。
考研数学方面:
从五月初到八月底,我大约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每次读完一章,都会亲自去证明其中的所有定理,独立完成笔记,不解开答案自我解答例题,并且在完成课后习题后核对答案。对于那些未能解答、记忆模糊或不熟练的题目,我会用特定的记号标注出来,以便后续的复习。这样的过程大致足以巩固基础知识。由于觉得现在做模拟试卷还太早,我又重新研读了18讲、线性代数辅导书以及概率论的9讲,并再次回顾了历年真题,尤其是那些上次未解出的题目,我给予了特别的关注。然而,有些难题即使这次重做,我还是无法解决,所以我将它们作为重点来攻克。
考研英语方面:
我有一个独特的英语学习方法:我会将生词和作文亲自朗读并录音,随后在每日往返宿舍或自习室的途中聆听。这种方式不知不觉间帮助我记住了大量内容。当我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所提升后,我便开始确保每天固定时间的练习,并逐渐增加了完形填空和新型题目的训练。因此,我在强化阶段投入了大量时间,逐步深入地针对每个题型进行练习。关键在于稳步前进,同时维持每日的练习以保持语言的感觉和做题的手感。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综合化学”并非单一的学科,它涵盖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多个子领域,这就需具备广阔的化学知识面和深入的理解能力。对无机化学,掌握元素周期律,理解各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是非常基础且重要的。我建议凭绘制周期表来记忆元素性质,并凭做大量的习题来熟悉各种化学反应的规律。
有机化学的学习则更偏重于结构与反应的关系。理解官能团的性质,熟练运用取代、加成、消除等基本反应类型,以及掌握立体化学的基本概念,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我推荐使用一些有丰富图解的教科书,如“Organic Chemistry” by Clayden,帮助理解和记忆复杂的分子结构。
再者,物理化学主要涉及热力学、动力学和量子化学等内容。这部分理论性强,抽象度高,需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功底。我通常会先理解概念,凭解决具体问题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这有助于深化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应用,不是死记硬背。尝试去理解化学原理背后的科学逻辑,不仅仅是公式和定理。定期复习和做题也非常重要,这能帮助巩固记忆并提升解题速度。
我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比如观看Coursera或Khan Academy上的相关课程,这些都能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解释方式,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保持对化学的热情和好奇心也是推动我不断前进的动力。尽管学习过程可能会遇到困难,但每次解决一个难题或者理解一个新的概念,都会带来成就感,这也是我享受学习化学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