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人工智能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在初期,我研读了肖秀荣教授的《精讲精练》(次年使用《大纲解析》)、《1000题》以及他的《历年真题解析》。此外,我还借助徐之明的《逻辑图解》进行学习。进入中期阶段,我以徐涛的《冲刺背诵笔记》为蓝本,专注于背诵选择题的关键考点,并通过蒋中挺的《客观题应试宝典》来掌握易混淆的知识点。到了复习后期,我投入大量时间背诵大题和模拟试题,利用肖秀荣的《形势与政策》、《八套卷》和《四套卷》,以及徐涛的《八套卷》、蒋中挺的《五套题》和阮晔的《四套卷》作为资料。对于大题的备考,我还参考了徐涛的《考研政治必背20题》,其内容十分精炼。整个政治复习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通过《1000题》了解基础知识以应对选择题,然后背诵笔记来牢记所有基本知识点,最后则是准备主观题的大题。
对于那些对政治感到困惑的同学,比如我这个理科生,特别是对马哲政经感到吃力的,我不建议等到《大纲》发布才开始,而是推荐直接从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入手,每读一章就做相应章节的《1000题》。可以尝试今天阅读一章,第二天完成对应的习题,以便检验自己的理解程度并巩固记忆。一开始,错误在所难免,尤其是马哲部分,由于难度较大且题量多,可能需要每天一章。而毛中特和近代史可以尝试每天两章,如遇到章节题量过大,可能需要额外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绘制逻辑图或思维导图会有助于理解和记忆这些纷繁复杂的知识点。
完成第一轮《1000题》后,可以开始做历年真题的选择题,理解出题模式和考查重点。接着快速重做《1000题》第二遍。当徐涛的《冲刺笔记》出版时(大约在十月中旬),每天背诵一至两章。我个人偏好《冲刺笔记》,因为它对易混淆知识点做了很好的归纳,版面简洁,内容更加精炼,使得背诵更为高效。背过一轮后,再次做《1000题》,你会发现错误明显减少,甚至无需查阅书籍就能解答。此时,你可以同时进行第三次《1000题》的练习和第二次《冲刺笔记》的背诵,这将为后续的模拟题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时间有限,可以省略第三次《1000题》的练习,不过我当年连第二次都没完成,导致后来模拟题中出现许多错误,我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整理错题,因为知识点不够清晰。
鉴于我当时的时间极其紧张,所以提前准备至关重要,以免留下遗憾。即使我没有完成三次《1000题》的练习,但我非常认真地背诵了《冲刺笔记》,尤其是那些易混淆的知识点,我相信这是我取得较好政治成绩的关键。政治中有许多需要对比记忆的相似知识点,多次回顾,确保不再犯错。
考研数学方面:
3月-5月,看本科教材,同时刷一遍《复习全书》。总之,第一阶段看看本科的教材,对基础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刷一遍《复习全书》,可能有许多不会的地方,标记出来即可,第一阶段不必要求自己强行突进。从12开始真题就是王道,我用的是李永乐真题解析。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是我求学生涯中最钟爱的科目,我一直坚信兴趣是最佳导师。常见的情景是,许多同学们手中捧着厚厚的词汇书,那种厚重程度甚至可以按重量来估价。我不清楚反复翻阅这么庞大的书籍七八遍究竟能记住多少词汇,反正我个人未曾尝试过这种方法。曾经读过一本关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书,它巧妙地处理了每个陌生词汇,只给出最常用的那个含义,而这正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这种方式不仅为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还保护了我的脑力。因此,挑选合适的教材对于提升自身实力至关重要。面对考研,全心投入也是必要的,你会发现这样的付出并不疲倦,反而充满乐趣。
考研专业课方面:
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涵盖了系统分析、设计和优化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如何使系统按照预定的方式运行。这门课的核心内容包括了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根轨迹法、频域分析、状态空间分析等。其中,掌握系统的数学模型构建,如传递函数、微分方程和状态方程,是理解整个控制系统的关键。
对时域分析,理解并能熟练运用Routh-Hurwitz稳定性判据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判断一个系统的稳定性,并凭调整参数来改善系统性能。要深入理解根轨迹法,这对设计控制器和预测系统动态行为有重要意义。
频域分析部分,需熟悉奈奎斯特稳定判据,能够绘制和解析Bode图和Nyquist图。这些工具在分析系统频率特性、预测振荡性和稳态误差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再者,状态空间分析是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掌握如何从传递函数到状态空间模型的转换,以及如何用状态反馈进行控制器设计,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知识点。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理论+实践”是最好的策略。理论学习中,除了课本,参考书和网络资源也能提供丰富的知识补充。实践部分,凭MATLAB等软件进行模拟,亲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做题是巩固知识的好方式,尤其是历年真题和典型例题,它们往往包含了考试的重点和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要害怕,多思考,多讨论,甚至尝试自己设计一些小项目,将所学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你会发现自动控制原理其实并不抽象,是充满了趣味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