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信息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推荐资料包括《大纲解析》、《肖秀荣命题人1000题》、肖秀荣的时事政治资料、8套卷以及最后4套卷。首先,花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通读《大纲解析》,每读完一章即完成相应章节的《1000题》。第一轮结束后,浏览历年真题,侧重于选择题部分,主观题可略作参考。进入第二轮,依旧以《大纲解析》和《1000题》为主,如果条件允许,可考虑添购《风中劲草》进行记忆,这本书相当于政治内容的精简版,是否购买取决于个人需求。接下来,按时序学习时事并进行模拟试题的练习。政治复习至少需两轮,随着复习深入,投入时间会逐渐增多,最终阶段需要大量背诵模拟题和预测题,以保证考试时能有充分的答题素材。特别提醒视力不佳或写字较小的女生,在解答大题时尽量书写清晰,加大字距和行距,这样既能提升阅读体验,也能在有限的文字中展现更多的内容,既高效又省力。
考研数学方面:
张宇的36讲我已经仔细研读了两次,1000题也用心地实践了两遍。在做题过程中,避免直接查看答案,而是将第一次未能解答的问题做好标记,之后反复练习,直至能独立解出。整个十二月,我都沉浸在真题的世界里,从2005年至20年的题目,每天一套,完成后核对答案,同时记录并分析错误。如果之前的准备工作扎实,通常能在2到2.5小时内完成每套试题,因此基础阶段的工作确实至关重要。接着,我会用一天的时间复习之前做过的错题,随后按照时间倒序开始攻克1995至2004年的真题,同样保持每天一套的速度,大约在20号结束。之后再用一天来回顾这段时间的错题。考试前两天,我安排了两套张宇的四套卷,如果条件允许,真心建议尝试一下他的八套卷和四套卷,听说今年的考题中有些相似之处。
考研英语方面:
针对考研英语,我认为核心是把握文章的脉络。即使阅读时没有遇到生词,或大致理解了内容,但仍无法正确解答问题,这是我在备考期间深刻体验到的。不少同学反馈,一旦频繁练习考研真题,再去做模拟题就会频繁出错。如果将考研英语与英语六级做个对比(想必许多考研英语导师都强调过两者的差异),我觉得考研英语更注重对整体文章含义的洞察,而英语六级则更偏向于测试对具体细节的把握。理解文章,意味着我们需要跟随作者的思维路径,预测接下来的内容;关注细节,则只需我们理解文章的基本信息。考研英语的重点在于理解和思路的把握,而英语六级的难点可能就在于那些难以驾驭的复杂词汇。因此,我总共四次重复研习真题,每次都精细阅读,直到我对文章中的每个单词都了如指掌。完成真题后,我接着做了张剑的150篇(提升部分),每天坚持做4篇,隔天再进行深入分析。这样做的目标主要是锻炼自己解读陌生文章的能力,减少面对新文章时的不安感。由于真题我已经做过多次,再次接触时几乎能记住所有答案,文章也十分熟悉。唯有保持每日一定的阅读量,才能确保在考试时面对未读过的文章也能迅速平复心情,专注答题。
考研专业课方面: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涵盖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四大模块。这些内容构成了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框架,对专业学习有深远影响。
数据结构是编程的灵魂,理解并熟练运用各种数据结构如链表、树、图、堆等,能够帮助设计出高效的问题解决方案。学习时,我建议凭编写代码实现数据结构的操作来加深理解,刷LeetCode等在线编程平台的题目也能提升实战能力。
计算机组成原理则涉及到硬件层面的知识,比如CPU、内存、I/O设备的工作原理。这部分需理清楚各个组件之间的交互关系,凭绘制系统层次结构图来辅助记忆。实践操作,如拆装电脑或者虚拟机模拟,进一步加深理解。
操作系统部分,要关注进程管理、内存管理和文件系统等内容。理解并发与同步、死锁等问题,熟悉常见的调度算法,了解实际操作系统如Linux的使用,这些都是关键。凭阅读操作系统原书或进行相关实验,能帮助更好地理解其工作原理。
计算机网络主要涉及TCP/IP五层模型,理解每一层的功能和协议,特别是TCP和UDP的区别,HTTP、FTP等应用层协议的工作流程,以及网络安全问题。推荐使用《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这样的教材,它从应用层开始讲解,使得学习更加直观。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重要。看书理解概念,做题巩固知识,动手实操增强应用能力,三者缺一不可。保持持续学习的习惯,及时跟进新的技术和研究进展,这对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