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提前大规模准备政治考试并不理想,可以偶尔浏览精讲精练,练习一下1000题,初次尝试推荐使用铅笔。待到九月政治大纲发布,就可以抛弃精讲精练,专心研究大纲,最好是学一节做一节的1000题,以巩固记忆,否则容易遗忘。在做题过程中,对于频繁出现的重点知识,可以尝试记忆,为解答大题目积累素材。十一月的重点则是掌握答题策略,并确定一部分需要背诵的内容。概括来说,关键在于多做题。选择题部分,主要测试大纲知识点,小部分涉及时事。反复阅读教材,逐渐亲近并理解这些知识,之后针对重点进行记忆。后期可尝试整理每章的结构和要点,用大、中、小括号构建框架,以此辅助回忆每个知识点,这样就实现了从繁到简,再从简到繁的理解过程。当然,这需要一定的自我学习和总结能力。
考研数学方面:
确保每个题目都彻底解答,即使一眼看上去觉得简单也不能略过。这是我的深刻体验,也是我重来一年的原因所在。第二次复习时,我选择了张宇的真题集,它将过去三十年的试题按知识点整理,我觉得这对知识体系的构建非常有益。同样地,我会将做错或不熟悉的知识点记录在笔记本上。
考研英语方面:
我认为英语学习的核心在于真题练习,反复研究五六遍都不过分。你提到的大三是准备六级考试的时候,那时你计划次年考研,有位人士建议将英文文章翻译成中文以提升阅读能力,你就这样坚持下来,直到考研结束,甚至偶尔也会这样做,这对你的翻译技巧和专业英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两部分几乎没有特别准备,全靠这个方法。复习期间,我做了张剑的150篇阅读,初期错误颇多,让我有些沮丧,但从八月开始专注于真题,我觉得开始得稍晚了些,但其实六月底就可以开始了。最后一个月才着手准备作文,显得有些匆忙,起初我很焦虑,担心自己能否准确把握图表作文的主题,后来发现这是不必要的担忧。那时我会看看作文书中的图像,思考其象征意义,就是这样。对于完形填空,我没有特意大量训练,只完成了真题中的部分,不断深入分析文章和选项。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至关重要。这包括供求理论、市场均衡、成本-收益分析等基础概念。你需深入理解它们背后的逻辑,并能灵活运用到各种经济情境中去。对这些基础知识,我建议多做笔记,用你自有的语言解释这些概念,这样更好地内化知识。
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理论框架需牢固掌握。例如,国民收入核算、IS-LM模型、AD-AS模型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在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以及市场结构理论等都是常考点。我习惯凭绘制图表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对把握复杂关系特别有效。
再者,一定要重视实证分析和政策评估。复旦的试题往往要求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这就需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我经常阅读经济学相关的新闻报道和研究论文,锻炼自己从经济角度解读社会现象的能力。
复习过程中,历年真题是宝贵的资源。凭对历年试题的研究,你了解考试的风格和重点,也检验自有的学习效果。我通常会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来完成真题,对照答案自我评估,找出不足并针对性地复习。
我强烈推荐参与讨论小组或者找个研友一起学习。凭交流,你听到不同的观点,激发思考,也能在困境中得到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