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机械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政治是我花费时间最少但是收获最大的一门。首先是,9月份大纲解析加肖1000题,看一章做一章,至少过两遍,一定要看的细致。到11月初可以做历年真题,只做选择,简单背下风中劲草,肖八出来后做肖八,检测下选择题,如果分数很低,需要重新看大纲,时间来不及就看一遍风中劲草。到12月初,可以开始看时政,肖四出来后,做肖四,然后反复背大题。一定一定一定要背熟。考前再过一遍。期间可以背一下其他的押题卷。
考研数学方面:
从8月的下旬起,我保持上午的数学学习时间,但将晚上的学习时段让出一小时给政治。我启动了660题的练习(极力推荐),上午我会专注做660题并修正错误,而晚上则用来刷全书。刚开始接触这本册子的题目时,确实感到非常棘手,很多涉及基本概念的问题我都解答不出来,不过这的确是一本值得大力推荐的书。暑假期间,我也尝试了汤家凤老师的1800题,完成了基础部分,但在强化阶段就没再继续了。
考研英语方面:
对于英语学习,词汇无疑是根基,每日积累单词是贯穿至考研前夕的必修课。起初面对浩瀚的考研词汇,我觉得繁杂无章,即便努力记忆,也往往很快遗忘。参加了一次考研英语研讨会后,我采纳了根据记忆规律来背单词的方法。每日处理100个词汇,标记重复学习的日期,遵循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第十五天和第三十天的复习周期。初期阶段,我主要以浏览为主,随着熟练度提升,我会用卡片遮住汉语释义,尝试自我回想单词含义,若一时未能想起,则立即查看译文,以此巩固记忆。这种方法起初成效微弱,但随着深入,效果日益凸显。唯一的问题是,有些时候重复学习的日期会巧合地落在同一天,导致需要复习的词汇数量激增,虽然困扰过我,但我仍然持之以恒。
除词汇外,真题至关重要,而在真题中,阅读理解堪称王道,这绝非空谈。初次备考时,整整一个暑假,我把所有精力倾注于翻译历年真题的阅读篇章,从1997年至2008年,每天下午精译两篇并仔细记录。这个过程锻炼了我的阅读和翻译技能。第二次备考,由于对真题已相当熟悉,我转向研读张剑的英语阅读提升版,标注生词和短语,剖析复杂长句,反复琢磨,随着时间推移,我的词汇量和句子理解力均有所增进。彻底掌握真题中的每个单词、短语和复杂句后,我专注于解析阅读题目的设计,为每个问题归类,并在文中找出关联的句子,梳理出考查点。同时,我也深入分析错误选项,辨别其是否源于信息混淆、文本误解或其他常见的命题陷阱。一旦深入理解,就能一眼识破错误选项,因为考研英语的误导手法具有很高的重复性,这是我在后续的学习中逐渐察觉的。
至于新题型,我主要采用张剑的教材,使用铅笔作答,提前两个月开始练习,完成后擦除重做。至于作文,我从考前两个月开始训练,每天下午撰写一篇,逐步形成个人的写作模板。
考研专业课方面:
“机械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涵盖了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的设计、材料力学等多个方面。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是基础,比如静力学、动力学的基本定律,机械传动方式,轴承类型及其应用等。这些都是考试中的常考点,务必深入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
设计部分是机械设计的重点,包括机构设计和零部件设计。对机构设计,要熟悉各种连杆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对零部件设计,则需了解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分析,以及疲劳破坏的概念。这部分内容较为复杂,需凭大量的练习来提升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者,材料的选也是考察的重点。你需熟知不同材料的性能特点,如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处理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非金属材料的应用场合等。这些知识不仅在设计中重要,也常常会出现选题或填空题中。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记忆+实践”是关键。理解是前提,只有真正理解了知识点,灵活应对各种问题。记忆则是必要的,尤其是那些公式、参数和定理,需反复记忆。实践则是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凭做习题、模拟设计等方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历年真题和参考书是非常好的复习资料。凭对历年真题的研究,把握考试的出题趋势和难度,找出自有的薄弱点进行针对性训练。参考书上的例题和解析帮助你深化理解,拓宽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