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七月份我几乎没有阅读书籍,注意力难以集中,偶尔会关注一些政治动态。今年的政治教育开始展现出改革的初步形态,虽然考查的重点依然相同,但考试方式有所转变,更接近于高考的形式,强调对知识点的理解而非单纯的记忆。因此,牢固掌握政治知识点(特别是关键词如主旨、关键点、立足点等)是基本要求,同时需要进行联想、理解和感受,做到融会贯通,尤其是肖老师的精讲精练,对于重要知识点要深入思考。跟随肖老师的步伐学习政治至关重要,他的题目最能体现考研的真实水平,近年来他在考研分析题上的预测准确率极高。例如,2014年内参命中四道大题,最后四套题又猜中三题;2015年内参和最后四套题各中一道大题,同时选择题也有几题命中。在考研冲刺阶段,风中劲草提炼的知识点需要大量背诵。对于其他的政治模拟试题,分析题可挑选部分练习,选择题则可用于手感训练,不必过于纠结。选择题应多加练习。此外,可以适度做些政治真题的选择题,重点在于分析解答的角度和步骤,设想如果换作自己会如何回答,哪些知识点会被忽视等,自我提问以梳理解题思路。最后四套卷固然需要背诵,但不能完全依赖押题,掌握答题技巧才是最稳妥的方法,这样在考场才能应对自如。
考研数学方面:
无论是有无大学数学基础的同学,都应该在进入数学复习前好好过一到两遍课本。这样做的目的是:对于学习过高数线代概率论的考生来说,能有效拾起本科所学的知识;对于没有学习过的同学,通过对照好大纲进行知识点学习才能打好知识基础,为解题进行服务。
考研英语方面:
我觉得考研英语和大学四六级英语之间关联性不太明显,完全可以凭借一年甚至半年的努力来攻克。英语学习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积累。首要任务就是掌握词汇,因为词汇是英语的地基,必须先学词汇,然后再去研究语法和策略。我个人认为,英语学习就像一个良性的螺旋递进过程。
这个“黄金循环”包括从词汇到复杂句子,接着从复杂句子到阅读理解,然后从阅读理解到试题,再从试题反哺阅读理解,继续深入理解复杂句子,最终再次回归词汇。首先,我们需要背诵单词,特别是那些常考的高频词,这些词汇经常出现在考试中。当词汇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再转向学习复杂句子。一旦能驾驭复杂句子,就可以开始尝试阅读理解。刚开始做题时可能会错误连连,这意味着你尚未真正领悟阅读的精髓。这时,你需要查看答案,找出每个问题在文中对应的复杂句子,仔细理解并记住这些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这就构成了所谓的“黄金循环”。
考研专业课方面:
“普通物理”涵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量子力学五大领域,每一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背景。力学部分,牛顿三定律是基础,掌握质点、刚体的动力学问题解决方法至关重要。热学中,分子动理论和统计力学的理解需扎实的数学基础。电磁学则涉及到电场、磁场、电磁波等内容,麦克斯韦方程组是核心。光学主要研究光的行为和性质,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要深入理解。量子力学虽然抽象,但量子态、波函数、薛定谔方程等基本概念必须清晰。
在学习过程中,我坚持“理解为主,记忆为辅”的原则。对每个物理定律和公式,我都会尝试从物理直观上理解它的意义,不仅仅是死记硬背。例如,理解动能定理背后的能量守恒原理,比单纯公式更有利于解题。我会结合实例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比如凭实验或生活中的例子来模拟物理过程。
做题是检验理解和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建议大家多做历年的试题和模拟题,尤其是那些反复出现的经典题目,它们往往反映了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在做题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答案,更要重视解题思路,理解每一步为什么这么做,这样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还强调了自我反思和总结。每次复习完一个章节或者解决一个问题后,我都习惯性地回顾一遍,看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哪些地方还有疑惑,针对性地进行改进。这个过程既巩固了知识,也帮助我发现自有的弱点。
至于教材选,我个人推荐用经典教材如费恩曼的《物理学讲义》,它的语言生动,深入浅出,非常适合自学。配合使用一些辅导书和在线资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