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我的备考计划分三步走:首先,以劲草讲义为引导,逐章学习并同步完成对应的练习题;其次,进入第二阶段,我专心攻克历年考研真题,并辅以各类预测题,如肖8、肖4等;最后,全力冲刺,熟背红皮书和《20天20题》中的关键知识点,以及之前做过的预测题中的大题答案。就这样,经过三次深入的复习,我步入了考场。特别提醒,避免购买过多的政治考研资料,它们会成为时间和心理的双重压力。重要的是精读一本教材或讲义,切勿贪多。请注意以下几点:①首次做题时,答案应写在单独的笔记本上,保持1000题的整洁。②最好在八套卷发布前完成第一轮刷题。③对于错题管理,如果是因为理解不到位而出错,务必做标记以便后续复习;若是概念性问题且已牢记,无须再次标注,以减轻二次复习的工作量。
考研数学方面:
一般考研用的练习册是复习全书等一套,市面上普遍流行的是李永乐的红色版、李永乐的粉色版、张宇的版本和考纲版。我推荐李永乐和张宇,考纲据说很好,但是出的太晚了。我用的李永乐的粉色版,包括全书、真题、400题模拟,我还买了红色版的660题基础训练,强烈推荐这本660,虽然很易错,但是真的很有帮助,总结也很好。大概八月底把基础复习完了以后,我再看书的时候感悟很多,觉得很多东西更通透了,所以安心下来好好做全书,十月我一边跟着老师上专题突破的课(老师讲了特别多的解题方法),一边开始计算着时间,像考试一样做了真题,然后做了几套400题模拟,实际上我660和400都没做完,但考的也不错。另外还是重视做过的错题,反复多做,不要以为做过就一定会了。数学其实很重要,非常拉分!一定要重视!对于数学我的建议是早准备,可以报一个辅导班,千万重视教材,非常重要,万变不离其宗,不要认为只做练习册就行了,今年的真题就是教训,很多都是书上的一些知识点然而练习册上并不是重点。但是题目一定也要多做,数学必须每天都做,再忙也不能有一天不做题!保证一些经典题目和例题题型要熟练到不用怎么动脑都可以做出来,这些是保证数学成绩的底线。
考研英语方面:
学习确实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策略。我使用的是陈正康的词汇手册,并购买了一本红宝书,尽管后者未曾翻开。其实,任何一本词汇书都足够,关键在于彻底掌握。不必贪快,否则匆匆背完一遍却记忆空空。定期复习至关重要。此时此刻,每天练习一篇真题以保持敏锐度就足够了,但务必计时。每完成一篇,都要深度剖析,摘录生词和复杂的句子。真题至少要重复练习两次。此外,作文部分不容小觑。有人认为只需在考试前一两个月突击背诵作文。然而,我发现仅靠背诵并不够,不仅难以记住,而且难以灵活应用。最佳做法是亲自写作,每周至少撰写一篇英文作文,尽量挑选不同的主题。
考研专业课方面:
高分子物理的核心在于理解高分子的基本性质和行为。这包括高分子的结构-性能关系,链段运动,结晶与非晶态,溶胀与溶解,以及玻璃化转变等基本概念。这些知识点需深入理解,因它们构成了高分子科学的基础。例如,理解高分子链的统计力学模型,如费尔德曼模型和克拉珀龙方程,对理解高分子的热力学行为至关重要。
实验技能也是高分子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经验能帮助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比如凭动态光散射研究高分子溶液的动力学行为,或使用X射线衍射分析高分子的结晶度。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操作,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是提升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
再者,计算能力也不能忽视。高分子物理中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数学模型,如Flory-Huggins理论、Rouse模型和Zimm模型等,掌握这些模型的计算方法,能帮助预测和解释高分子的行为。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如分子动力学模拟,也能加深对高分子物理的理解。
阅读和理解最新的科研论文也十分必要。高分子物理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不断涌现。凭阅读文献,了解前沿的研究方向,也可锻炼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要强调的是,学习高分子物理并非一蹴就的过程,它需持续的努力和时间的积累。定期复习,构建自有的知识体系,并找到适合自有的学习方法,如制作思维导图,参加讨论小组等,都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