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与环境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如果时间充足,比如从3,4月就开始全身心备战的话,可以考虑提前看马原,因为虽然政治每年大纲都会变,但是这部分变不了,而且这也是政治的重点与难理解点,提前理解了可以为后面节约不少时间,随便找个上年的老肖精讲精练或者大纲看看就行,不需要看课本,课本没有重点还超纲太浪费时间。我的正式准备是大纲出来开始,提前规划好进度,参考资料大纲就够了,因为我觉得大纲里面有些知识点讲得很细,非常方便理解,知识点也是无死角的,就是看起来比较厚且字小,看着容易犯困,可以快速的读出来来提高注意力。要看两到三遍,配套老肖1000题做一两遍,巩固知识点印象,第二遍看完做完就可以上风中劲草了,同样看2到3遍,后期就可以不看大纲了,当工具书偶尔翻翻,这个过程中除了做题跟无法理解的知识点之外,看书一定要快,除了马原不需要理解,只需要知道就行,也不背,加深印象而已。时政的资料出来了要认真看,我感觉最近几年有这个趋势,在习大大的领导下,对于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所以时政的分数一年比一年多,今年估计选择题都有十来分了.最后冲刺时模拟题选择题见一套做一套,大题看看思路就行,等肖四出来了就背吧,大题一字不落的背,蒋中挺的五套卷可以买来做做选择,大题看看就行了,他的答案政治性语言太弱。
考研数学方面:
8月10日-9月1日:我搭建起数学的整体的脉络,知道要考的知识点和题型。我个人认为这个框架的搭建对于学习数学来说太重要了,他可以帮助你以一种高屋建瓴的视角来面对你所遇见的各种题型,而不至于迷失在茫茫的题海中无法自拔,它就像在你的脑海中植入了一份详尽的探险地图,遇见一个题,你可以将其归入体系中的某个知识点,这样的训练增加之后,对你的做题速度和准确率也会有很大的提升。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将知识归整而不是碎片化存在于你的大脑中,一个成熟的知识体系都会是如此,麻省理工大学的数学大咖林达华在讲解自己的数学体系时,必然脑海中有这样的一个完备的详尽的清晰的图景。9月1日-10月15日:进入考研攻坚期,复习全书是必备的,因为数学是上午考,我也象征性的把复习时间安排在了上午,每天看10页左右,消化不了太多,一些原则:1、必须自己拿笔写,切忌眼高手低以为看看就会了/2、切忌还没怎么思考就看答案解析,不会做没事,自己思考的过程尤为关键,在每道题的边上写下自己的思考推算过程以及这道题的关键之处、3、琢磨好久都搞不明白的,可以询问大神研友,或者自己做个标记,以后来解决(我后来忘记我曾经有不会的题了,就是这么大马哈)。数学其实有点像练书法,一开始可能你的水准只能够临摹大师们的作品,还只能学个皮毛,但重复训练达到一定的层次之后,你会形成自己的笔法(数学思维方式),在之后对于从未涉猎的新帖(新题型)也可以驾轻熟重。10月16日-11月10日:复习全书完了之后,一本虐人无数的660题登场,别以为他全是选择题和填空题,但他的每一道题都是精心锤炼过得,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绝对会让你获益匪浅,他的题目的设置真的恰到好处,细细的琢磨每一道题的精髓,虽然真题是绝对达不到这样的难度的,关键的是思想方法。我大概刷了20多天,但有些题后来又忘记回过头去考虑了,这就落下不少病根,所以建议复习的早一点,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调整自己的复习计划。11月11日-11月20日:从光棍节那天清晨开始,我拿起了真题,花了十天时间每天完成一套卷子,因为很多题其实在你做全书的时候已经遇到过了,所以其实真题对于真实水平的评估还是有很大偏差的,对完答案,订正,错的题的解题思路思考一遍就完事,当时的分数基本保持在120-140之间,也没有太大的失常,第一,历年真题相对于之前的训练还是简单一些的,第二,平时的训练不紧张,三个小时基本上都是轻松愉快的度过的,那时候每天早上起床就盼着可以做数学真题了,就像恋爱一样。11月20日-12月23日:接下来来到了我个人最为推崇的一种方法,就是数学套卷模拟duang,在这个阶段中,没做一套模拟题,就可以把所有的章节的重要内容复习一遍,尽管无法覆盖每一个知识点,但模拟题的编写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可以让你随机的复习到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要遵守几个原则:1、三小时一套,时间到了就停止答题,然后根据答案自己批分数,2、必须严格遵守考研数学设定的考场规则,不能看书,不能交头接耳,不能询问学神研友,不能嚼口香糖,3、交叉训练法,每个老师出题的风格可能不一样,你可以先做两套张宇的,再做两套李永乐的,这样循环着做,可以增强你的适应能力,亲测有效。考研数学今年风格大变,像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大题都是很难遇到的,那怎么办呢,就是不断地训练模拟题,不断地遇到新题,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而且这样的实战模拟也会让你开始意识到考场上的时间分配是何其重要,3个小时,挑大肉吃,有的是在太难的,抛开也无妨,考场的战略是需要在平时的训练中积累的。此外,你的书写也需要在这段时间里训练,张宇的8套卷和4套卷都提供了和考研一模一样的答题纸,不要大手大脚的乱答题,解题的条理性要注意。合工大的那几套题真的很不错,今年在考场上做高数的时候相当顺利的原因就是这些题型基本都在那15套卷子里遇到过了,所以,直到高数大题做完,我只花了1个小时20分钟,最后剩下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来解决线代和概率大题。
考研英语方面:
要提高阅读速度,首先要逼迫自己有选择地读不同专业不同内容的英语文章,从平时开始,在做题以外的时候自然地去读。当你自然地理解了一篇东西,哪怕是猜测到一些大意,这个速度比硬梆梆地去啃是快很多的。进入到十二月,真题做的就只剩两年的了。这两年是打算留在最后模拟用的,一直没舍得做,所以就又买了张剑的最后5套卷。这套卷子可是把我整惨了,有一次四篇阅读只对了5道题还是6道题,合计算起来,总分考到40都成问题,为此还整整崩溃了一下午。不过,看论坛上大家情况差不多,也就没再计较了。最后两周的时候,把近两年的卷子做了,大概都是错了三个的样子,抱着60+的心态就上了战场。
考研专业课方面:
地质年代学是地质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并掌握各个地质时期的特点,如古生代的生物大爆发,中生代的恐龙时代,以及新生代的冰川期等,是基础中的基础。要熟悉地层划分和年代测定的方法,如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
矿物学和岩石学也是核心内容。你需了解不同矿物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硬度、光泽等,并能凭这些特性识别矿物。理解三大岩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生成过程和特征,这对分析地壳演变有深远意义。
再者,构造地质学不容忽视。褶皱、断层、节理等地质构造的理解和判读能力,直接影响到对地表形态和地质事件的理解。板块构造理论是现代地质学的基石,必须深入理解其基本原理和全球板块分布。
至于地球动力学,它是解释地质现象的关键。从地壳的形成和运动,到板块漂移,再到地震、火山活动,都需用到地球动力学的知识。这部分的学习需结合地理、物理等相关知识,形成整体性的理解。
学习地质学基础,实践是提升理解力的有效方式。无论是实地考察还是实验操作,都能帮助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深化理解。利用地图、剖面图进行解读训练,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持续关注地质学的最新科研进展,如气候变化、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问题,这将使学习更具前瞻性和实用性。地质学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学问,它也关乎如何理解并应对当前和未来的环境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