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针对顶尖大学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科目的复习可能占比较小的比例。我建议考生们浏览《金榜题名压轴四套卷》和《考研思想政治20天20题》这两本书。政治复习可以稍后进行,因为它特别适合短期冲刺。它主要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两部分,建议重点加强一下考前冲刺,因为政治内容与时事紧密相关。
考研数学方面:
二次复习主要围绕一次复习时的笔记和辅导书中的难题及错误进行,仔细重读笔记,熟记要点,再解决那些曾经困扰你的题目。我那时还尝试了张宇的180道封闭训练题(听说现在改为100题),难度较高,主要是为了拓宽视野。到八月底,二次复习大致告一段落。
第三次复习则以历年真题为核心,从九月初开始,我把张宇的三十年真题分为三个阶段:87-03年为第一阶段,04-14年为第二阶段,15-19年为第三阶段。对于第一阶段,每天一套题,同时做好错题笔记(非常关键),并在答案书中标记,这样当你完成所有题目时,可以看出哪些章节被大量标记,那些就是你需要强化复习的部分。第二阶段同样方法,但需按照考研实际时间来完成,每套题留出两天时间(一天做题,一天纠错),考虑到这时你也需要开始复习政治和专业课,因此数学的复习时间要适当调整。大约二十天后,你将再次发现标记明显的章节,这就是你的弱项,需要回头重点攻克。这些任务大约在十月中期完成,接着别急着进入第三阶段,先回顾之前的课堂笔记和辅导书中的知识点,尤其是错误多的章节,以及错题集里的题目,目标是在十一月初完成。随后,重温04-14年中得分较低的那一年的真题,如果可能的话,这11年的题目都应该再做一遍。这样一来,就到了十一月中旬。
如果有合工大超越的五套模拟卷,按相同的方式去做,如果没有,可以做上一年的卷子,特别关注后面的解答题和新颖的选择填空题。十二月初,花一周时间复习所有知识点和笔记内容,然后开始第三阶段的真题,三天一套,深入剖析错误并找出答题卡上常犯的问题。十二月中旬结束这个阶段后,剩余的时间自行安排,开始加强记忆,确保每天都做一些练习题,直至考试前夕。
考研英语方面:
当初很多人主张不必特意背单词,主张在阅读中学习单词,我并不认同。如今,我比较倾向于这样的观点:记忆单词的目标并非要求能听、说、写,了解其词源,而是在阅读时能识别出它的意思。我个人的提议是,重点掌握单词的基本含义,对于短语,不需要过分纠结于后面接动词ing形式还是todo(因为这主要是针对完形填空的技巧),只需关注那些极其常见的搭配,做到能识别即可。
考研专业课方面:
固体物理是理解半导体科学的基础,它涵盖了晶体结构、能带理论、电子态密度、载流子输运等重要概念。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原理至关重要。晶体结构的学习,你需深入理解晶格振动、布拉格反射以及各种晶体缺陷,这些知识会在后续研究中频繁出现。能带理论则是半导体物理学的核心,要搞清楚禁带宽度、价带、导带的关系,理解电子和空穴的行为。
对载流子输运部分,热激发、电场驱动下的漂移和扩散,以及散射机制(如电离杂质散射、晶格振动散射)的理解,这些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熟悉霍尔效应及其应用,这对理解和设计半导体器件非常重要。
再者,量子力学在固体物理中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薛定谔方程的应用,如 Kronig-Penney 模型,帮助理解量子阱、量子线和量子点等微观结构的工作原理。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最有效的。阅读教材和参考书是基础,但也要尝试做题和模拟实验来加深理解。例如,凭计算能带图,你直观地看到不同半导体的电子行为差异。参加讨论小组或者找导师指导也能帮助你解决困惑,深化理解。
我还推荐使用在线资源,如MIT开放课程、Coursera等,它们提供了丰富的视频教程和习题集,作为课本之外的补充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