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看完马原已经快十月,忽然发现时间不够了,于是每天晚上10点半到回宿舍以后,跑到走廊上看书(宿舍熄灯)。每晚夜深人静,我就坐在走廊地上,借着灯光拿着肖老师的精讲精练,一支红笔一支黑笔在那画着看,看完精讲精炼的文字内容,再看每章配套的题(给自己一直规划到考研,每天看什么,看多少),看完精讲精练,又开始刷1000题,刷完1000再刷肖八,再刷肖四,后来又刷了蒋五,直到考前一周。最后一周的时候,每天就是疯狂背肖四,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
考研数学方面:
三个月几乎一直在做数学,无奈先天数学不好,准确度还是提不上去,我觉得还是练的题量不够,数学我的体会是框架+题型总结。因为我的水平不高,所以题型用的是专题总结,大题基本都在他总结的题型之内。我这次把复习全书做两遍,真题做两遍,总结的依据就是真题。拿分的捷径就是用最多的时间来付出到常考的题,一定要有重点,一定要吃透重点,重点非重点的依据就是真题。考研数学相当于高考数学知识点太多,复习时间太短,不可能全复习的很深。用书推荐陈文灯复习指南,有调理,题目少,可以有时间多看几遍。真题就用李永乐。多练,多想,多联系,多识记。
考研英语方面:
每日早晨专攻英语,我为英语考试所做的准备仅限于实战演练真题和记忆词汇,几乎没有使用其他参考资料。原因在于,考研英语的阅读部分特色鲜明,充斥着复杂的长句、生僻词汇,以及几乎恒定的命题规律。这些特征难以在其他阅读材料中复制,因此,采用非真题的阅读书籍可能会误导你的解题习惯。我推荐深入研习历年真题,特别是精读。何谓精读?即解析每篇文章中的所有疑难句子,理解其结构,并能逐字逐句翻译。这个过程耗时颇多,起初我一整个上午只能完成一篇,但通过精读过去五年的真题,我的阅读能力显著提升,接近尾声时,我继续深化精读。我总计精读了八年的真题阅读,所有题目至少做了两遍,高分背后是辛勤的努力,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进入十月份,我开始着手准备作文。在此提醒各位,切勿依赖模板,阅卷教师经验丰富,一眼就能识破模板作文,分数自然不高。当时,我购买了王江涛的作文书,但我并未死记硬背,而是专注于学习精彩语句、写作框架,尤其是如何从漫画中提炼实质性含义。看过几篇范文后,我便开始尝试自己动手撰写。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它包括了晶体结构、相图、材料性能、制备工艺等多个方面。理解并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因它们构成了整个材料科学的基石。对晶体结构的学习,重点在于理解晶格类型、晶胞参数计算以及衍射原理,这些都是解析实验数据的基础。对相图,要深入理解各个相界线的意义及移动规律,这对预测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很有帮助。
材料性能部分,主要包括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这部分需结合实际例子去深入理解各种性能指标的含义和测量方法,例如杨氏模量、熔点、电导率等。了解影响这些性能的因素,如杂质、温度、压力等,有助于从微观角度理解材料的行为。
再者,制备工艺的学习不应被忽视。不同的制备方法会直接影响材料的微观结构,从改变其宏观性能。例如,粉末冶金、热处理、化学气相沉积等,每个过程都有其独特的原理和应用领域,理解这些将使你能够更全面地看待材料科学。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最有效的。阅读教科书是必要的,但仅仅依赖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凭做实验、分析数据,你更直观地理解材料的性质。参加讨论组或研讨会,与同学和导师交流,能深化理解,激发新的思考。定期复习和做题也是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
保持对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关注也很重要,期刊论文、科技新闻都是获取新知的好途径。材料科学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持续学习和更新知识保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