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得因人而异。我当时备考的是英语一,它的阅读部分特别注重逻辑推理,于是我选择了唐迟的阅读课程。唐迟的视频讲解专门分析问题和答案之间的逻辑关系,尽管我没听过其他老师的课,但相信它们的质量也不差。建议大家可以挑选一年的真题,听听不同老师的讲解,找出最适合自己的。
在我大二的时候,我参加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一般,都在490分左右。正因为备考四、六级的经历,使我对英语学习有了较长时间的接触。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实是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对于词汇,除了备考四、六级外,我一直没完整地背过大学英语词汇表。原因在于我不擅长死记硬背,背过后很快就会忘记,无法持续复习。所以,我只背了一半就放弃了。
在考研过程中,我也从未完整地背过考研词汇。每次看到周围的同学反复背诵单词,购买各种词汇书籍,我心里还是会有点焦虑,担心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词。
说到阅读,从备考四、六级起我就开始读《经济学人》,在学校几乎每天都读一两篇,但在假期却没能坚持下来。通常我读的是领导人专栏的第一篇文章,这往往是每期刊物的核心主题,难度较大,但也只能慢慢来。
同时,我会读该文的中文译本,这样能够了解外国人关心的问题,并且能看到与我们常见报刊不同的视角。这篇文章稍显容易些,还可以发现不少熟悉的成语翻译,比如“与当局品茶”。2008年至2017年间,我都进行了精读,积累了大量词汇、句型及选项解析。
关于翻译,我强烈推荐老师老师的课程。这并不是广告,而是基于亲身体验后的真心推荐。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许多技巧,对我帮助很大。至于是否报名或寻找相关资料,则取决于个人需求。
由于我个人文化素养有限,尤其是英语写作方面,在备考期间对此并未给予足够重视,仅在考前几日背诵了一些某考研品牌三小时冲刺班中的老师的文章,也未能全部记忆下来。
对我来说,写作是最不满意的一环,也是扣分较多之处。因为我的文学功底欠佳,加上备考时忽视了写作训练,最终导致考试时匆忙背诵了几篇文章。在考场上,首先写了作文,但由于构思不足,又缺乏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结果出现了诸多错误。无奈之下,只能勉强交卷。
成绩公布后,我对英语的成绩感到意外,因为在考完试后觉得表现最糟糕的就是英语。然而,唯一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作文,对此深感遗憾。
总的来说,词汇的记忆并非单纯的死记硬背,而是要在阅读中不断巩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重要的是持之以恒,不要选择过于简单的材料,一步一个脚印地提升自己。切勿低估自己的能力,不要一开始就给自己定得太低。此外,《中国日报》并不推荐给想读原汁原味英文杂志的朋友。无论是《时代周刊》《大西洋月刊》还是《经济学人》,只要选定一种并坚持不懈,都会有收获。
每年的英语作文类型相对固定,通过阅读加深理解才是关键。老师老师的翻译课程内容丰富,听完课后再加以消化吸收,不会占用过多时间,其讲解的方法也非常实用。写作方面,背诵和练习同样重要。若你的写作水平较低,背诵高分范文非常有用。例如,我尝试写作时,发现之前背诵的范文中的某些句子可以灵活应用。可惜这次未能改正过来,这也反映了平时积累不足的问题。希望大家能利用现有时间多背几篇文章,多练几次,这样效率更高。
不过,我没有购买英语二的试题集。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大家能够长期坚持,不仅为通过考试,更要放眼未来。
另外,我还未做过英语二的题目,不清楚两者差异有多大。如果实在不确定,不妨试着做一套英语一和英语二的模拟题体验一下。原本打算报考学术型硕士,但后来转而攻读专业学位,所以也没买英语二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