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据说北京地区政治压分很严重,我对自己的成绩倒没有感觉到压分很厉害,但看周围考北京地区同学的政治的确高分不多。我觉得,政治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技巧,主观题就是靠后期的背诵,客观题是理解、背诵和做题。政治我还是比较重视的,因为觉得性价比比较高。买了很多资料,当然其中有一些并没有太大的作用,下面我将会逐一介绍。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和《一千题》可以说是必备了,作为前期的资料,可以充分练手。《一》和《精》是配套的,看一章做一章,做错的标注出来,时时回顾。重要的知识点大家可以用图表串联出来,尤其是毛中特和近代史,用图表的方式可以很好的记住细节。除此以外,我还买了《蒋中挺800题》和任汝芬的《序列二》,我认为蒋的可以在时间充裕的时候练练手,而任的大家就可以不做了,题目确实比较陈旧,而且偏、怪。
考研数学方面:
从3月起,我开始了系统性的复习,先从教材入手,挑选性地完成课后习题。然而在通读一遍后,我意识到基础知识不够牢固,于是结合课本与本科笔记,开始攻克1800题,这阶段耗时较长,大约占据了两个月。等到基础和强化部分都复习完毕,已经是10月中旬了,这时我大约完成了1800题的三分之一(我得承认我做得不够多,建议大家多加练习以提升准确率)。紧接着,我于10月中旬左右启动了真题训练,严格控制时间,规范评估,即时反思并弥补不足。我发现真题的难度相对较低,比平常训练的题目容易一些。然而,这也揭示了一个问题,就是有些我会的题目却做错了(希望大家能吸取我的教训,平时应多加练习,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许多同学倾向于反复刷真题,期待通过多做几遍获得显著提升。但我认为不应对此有过高期待。一方面,重复多次可能收效甚微;另一方面,历年真题涵盖的知识点有限,关键还是要全面掌握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建议大家尽早接触最近两年的真题,熟悉其风格,这样会收获颇丰。到了12月,我已经大致做完了一遍真题,预留了两套作为最后冲刺用。后期我购买了一套模拟题,难度较大,不过这时候不必过于计较对错得分,保持良好的心态更为重要。差点忘记提,做笔记和及时总结是非常重要的习惯。我整理出四本数学知识笔记,最终精简成三张核心知识点总结(这花了我一周的时间),几乎囊括了所有考试要点。
考研英语方面:
阅读你掌握再多技巧,都不如多背几个单词多看几篇文章。阅读真的是要靠英语实力的。不建议做很多模拟题,真题是最好的,我当时真题阅读做了两遍,第一遍自己做然后对答案,第二遍一个题一个题分析,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查。每天早上我都会把前一天分析好的文章读一遍确定自己没有不懂的地方才过。最后我真的做到了考试的时候看一遍题就知道选哪个答案。作文的话可以看看王江涛的,多背几篇范文,仿写几篇。作文关键把字写好,别又修改最好。
考研专业课方面:
基础理论的理解至关重要。普通化学涵盖了原子结构、分子间力、化学反应动力学、热力学、电化学等基础知识。这些内容既是后续深入研究的基础,也是考试中的核心考点。对原子结构和分子间力,要理解其本质,比如波函数的概念、电子云分布和分子间的范德华力、氢键等。对热力学,要掌握三个基本定律,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电化学部分则需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电池电动势及其与标准电极电势的关系。
实验知识不容忽视。“普通化学”的实践性很强,实验技能和实验原理的理解同样重要。例如,了解并熟悉各种化学反应的实验步骤,掌握溶液配制、滴定分析、光谱分析等基本实验技术,这些都是可能出现在试卷上的实际操作题或案例分析。
再者,解题技巧和公式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复习过程中,我会定期做一些历年的试题和模拟题,这不仅有助于理解题目的出题思路,也能提升快速解题的能力。对每个公式的理解要深入,知道何时何地使用,不是机械记忆。
持续的复习和反思是关键。我坚持每天复习前学过的知识点,每周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每月做一次模拟测试。每次错题后,我会认真思考错误的原因,是否是概念理解不透彻,还是计算失误,以便针对性地改正。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注重利用网络资源,如学术论文、在线课程、论坛讨论等,来拓宽视野,深化理解和应用。保持好的心态,积极面对挑战,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