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高中时期专攻文科,因此对此不太关注,但我想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哪门学科,不论你的起点如何,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尽管不同科目的关注度会有所差异,但切勿掉以轻心或急功近利。关键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最有效的复习计划。比如,如果你是理科生,但对政治不够精通,那就需要提前着手准备,不可轻视。
我本人的政治复习起步较晚,直到九月底才开始阅读大纲解析,即“红宝书”。然而,书中的字体偏小,难以分辨重点,导致阅读进度停滞不前,最终我选择了肖秀荣的“知识点讲解”作为替代。后续的复习材料主要也是围绕肖秀荣的书籍展开。在掌握知识点后,我开始了1000题的练习,我认为这些题目虽然变化多样,但核心仍离不开教材内容,因此做题时应专心致志。考试时,避免因基础知识点失分至关重要。由于专注于专业课程,我的政治复习进展较为缓慢,完成1000题已是十一月中旬。之后,我重新回顾了“知识点讲解”,并购买了肖秀荣的系列书籍,如“考点预测”、“形势与政策”、“4套卷”、“8套卷”,以及“20天20题”,用以背诵大题。
对于政治复习,我发现其投资回报率最高,效果显现也较快,但这并不表示可以松懈。这意味着直至最后一刻,你都不能放弃任何可能的努力和期望。11月和12月是复习政治的理想时段,务必充分利用。选择题决定胜负,所以要深入理解知识点,并灵活应对。哲学部分要吃透概念,题目虽灵活,但始终离不开基础知识;时事政治则需在考前多加关注。通过研究历年真题,可以了解出题模式,找到答题的感觉。面对大题,应尽可能详尽地回答,分点阐述,理解问题含义,将记忆中的知识点与试题关联,争取填满整张试卷。
考研数学方面:
学习资源主要包括教科书、课后练习题,以及李永乐的全套复习指南和线性代数讲义。务必亲自解答每一个问题,而不仅仅是阅读答案。解题时应按照正式考试的标准来,保持字迹清晰,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李永乐的书籍都是经典之作,一次通读远远不够,需要深入理解,因为精读一本书五次与泛读五本书的效果相去甚远。历年试题务必仔细剖析,明确每一题的重点,对于不懂、存疑或有所感悟的部分,应用不同的符号标注,以便后续复习时使用。完成真题的研究后,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尝试做一些模拟题,如400题等。
考研英语方面:
写作重练,作文是大家容易忽视的一块,觉得考前背几篇就够了,其实不然,给予重视也能拉分。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背诵固然不可少,但是要把这些背诵的内容转化成万能的,自己能写的,没有模板痕迹的,还得靠练习。每周两篇,掐好时间,写完后对照答案再润色一下,持之以恒的这样做足矣。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与化工基础中的化学部分,主要是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理解元素周期表、化合物的结构和反应机制,以及各类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是关键。对这部分,我建议多做实验,凭实践加深理论理解。定期复习,构建清晰的化学反应网络图,有助于记忆和理解。
物理部分主要涉及热力学、动力学和电磁学等。掌握热力学三大定律,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动力学过程,以及电场、磁场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规律,这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这里的学习策略是多做习题,凭解题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运用到实际的材料问题中去。
再者,材料科学部分则包括晶体结构、相变、腐蚀与防护等内容。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凭控制工艺参数影响材料的相变,这些都是材料科学的核心。这部分需结合实例进行学习,如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各种材料的实际应用和研究进展。
化工基础涉及到的是材料的制备和加工工艺。理解并掌握不同类型的合成方法,如溶液法、溶胶-凝胶法等,以及材料的烧结、成型等过程,这对未来的设计和研发工作至关重要。这部分需结合实验室操作,亲自动手去做,更好地理解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