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贸易学考研经验与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终于拿到大纲解析了,因为政治不是很难,但是比较枯燥,自己去看那一大本书有时候会感觉很郁闷,跟着老师走一遍,效果很好。做了任汝芬、肖秀荣的书,主要练习了选择题。最后期间,背大题。我用的是20天20题,肖秀荣4,任汝芬4(最后没看完)主要是熟悉一下大题会考的知识点,因为书上有很多知识点是不适合考大题的,所以多看看参考书的大题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而且如何去写,多看看,没有刻意去背,考试的时候按照自己理解的去答的题目。
考研数学方面:
从3月起,我开始了系统性的复习,先从教材入手,挑选性地完成课后习题。然而在通读一遍后,我意识到基础知识不够牢固,于是结合课本与本科笔记,开始攻克1800题,这阶段耗时较长,大约占据了两个月。等到基础和强化部分都复习完毕,已经是10月中旬了,这时我大约完成了1800题的三分之一(我得承认我做得不够多,建议大家多加练习以提升准确率)。紧接着,我于10月中旬左右启动了真题训练,严格控制时间,规范评估,即时反思并弥补不足。我发现真题的难度相对较低,比平常训练的题目容易一些。然而,这也揭示了一个问题,就是有些我会的题目却做错了(希望大家能吸取我的教训,平时应多加练习,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许多同学倾向于反复刷真题,期待通过多做几遍获得显著提升。但我认为不应对此有过高期待。一方面,重复多次可能收效甚微;另一方面,历年真题涵盖的知识点有限,关键还是要全面掌握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建议大家尽早接触最近两年的真题,熟悉其风格,这样会收获颇丰。到了12月,我已经大致做完了一遍真题,预留了两套作为最后冲刺用。后期我购买了一套模拟题,难度较大,不过这时候不必过于计较对错得分,保持良好的心态更为重要。差点忘记提,做笔记和及时总结是非常重要的习惯。我整理出四本数学知识笔记,最终精简成三张核心知识点总结(这花了我一周的时间),几乎囊括了所有考试要点。
考研英语方面:
请注意,新题型的练习绝对不可掉以轻心!我个人在新题型上的训练不足,因为之前总觉得这类题目不难,结果2018年突然出现了一道让我束手无策的排序题,几乎耗去了我二十分钟的时间,最终只能凭直觉随意排列,估计全部错误。所以,你自己必须多做总结,多加练习。英语这门学科,你的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对于作文部分,我依然建议使用王江涛的《考研英语高分写作》,重点记忆书中的必备范文,大约从十月中旬起,我每天都会背诵一篇大作文和一篇小作文。此外,历年真题的范文也值得背诵。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本概念是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你需掌握供求理论、市场均衡、机会成本、边际效用等核心概念,并能灵活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经济学是一门关于选的科学,每一种决策背后都反映了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无限欲望之间的矛盾。
深入理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框架。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如消费者、企业等如何做出决策;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体经济现象,如经济增长、失业率、通货膨胀等。两者相互补充,构建了完整的经济学体系。对这两个部分的理解不能孤立,要能够融会贯通。
再者,掌握模型和公式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IS-LM模型、AD-AS模型等,这些都是分析经济问题的重要工具。理解模型背后的假设和推导过程,帮你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模型。
案例分析是提升经济学理解的好方法。凭分析真实的经济事件,你将理论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增强分析能力。比如,你研究关税如何影响国际贸易,或者货币政策如何影响经济周期。
对学习方法,我推荐定期复习和自我测试。每天花一点时间回顾当天学习的内容,做些小测验或练习题,这帮助巩固记忆。积极参与讨论和小组学习,不同视角的碰撞能激发新的思考。
经济学原理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尝试用经济学的眼光去看待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你会发现许多有趣的问题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