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凝聚态物理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提议在政治学习上投入的时间无需过多,对于文科生而言,从9月到12月的三个月内足以完成复习。理科生则可提前一些时日开始。复习策略主要是掌握知识点并进行习题演练。首先,理解并熟记知识点,然后通过做题来检验记忆,将错误的题目标注出来,并强化记忆。在最后一个月,用半个多月的时间去做各大教育机构的模拟试题,再用剩下的半个月专心背诵模拟题中的简答题,这样的安排便绰绰有余。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参考资料,好的教材能助你事半功倍,以下是我强烈推荐的书籍:基础教材包括《风中劲草——考点》、《风中劲草——习题》以及《风中劲草——答案》;最后冲刺阶段的模拟题集有《蒋中挺最后四套模拟题》、《肖秀荣政治冲刺模拟题》和《任汝芬最后四套模拟题》。
考研数学方面:
自从七月初放暑假起,我就在家里投入复习,这种方式适合极度自律的人。这两个月里,我每天从早晨7点半起床,直至晚上6点半,一共学习12小时。家里的环境很惬意,简单地刷牙洗脸吃饭就能节约不少时间,无需操心洗衣买饭等琐事。早上8点开始数学的学习,直到傍晚6点半结束。头一天我会研读数学教材并制作一份精炼的笔记,这个笔记后来成为我的主要参考资料,不再需要频繁查阅课本。次日则做课后练习,改正错误,将错题整理到单独的本子里,深入思考错误原因,因为这本错题集是为自己准备的,有时只需提炼关键信息,让自己理解就好。整个假期,除去每周外出放松一天,其余时间我都按照这个作息,从早7点半学到晚11点。虽然起初有些不适应,但逐渐习惯后,并未感到太过艰难,只是长时间独处房间偶尔会有些烦躁,需要自我调节。通过暑假的努力,我完成了数学的第一轮复习,收获了一个不算厚重的笔记本来记录要点,以及一本厚厚的错题集一号。九月开学后,我每天上午专攻数学,大约花费4小时,按照李永乐全书每天一章,李永乐660题每天10题,李永乐分阶段训练每三天一章的进度进行,每完成一章都要及时纠正错误。这一轮复习持续到11月中旬。此时,我已经完成了李永乐的所有教材,同时拥有了错题集二号和更加详尽的笔记(例如,对于那些常犯错或难以记住的知识点,我会特别标注)。11月下旬开始了第三轮复习,我开始做真题,每隔一天一套,每天上午8点30至11点30模拟考试,完成后立即评分,次日上午则用于改正前一天的真题错误。于是,我又积累了一本错题集三号。至此,考研数学的复习已大致完备,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反复查看笔记和那三本错题集,为最后的冲刺做好准备。
考研英语方面:
大约持续了三个月,我主要专注于记忆词汇和阅读文章,红宝书中的单词我大致背诵了两次。同时,我利用张剑的黄皮书来研读其中的文章,这些文章的质量很高,但遗憾的是,其命题风格与考研英语相差甚远,因此做不做那些练习题并不重要,正确与否也不必过于纠结。这样的日常学习大约每天投入三到四小时,直到六月中旬,我开始接触历年真题,每天精做一篇,并在次日清晨背诵文章和短语,几乎将所有真题文章都熟记于心。反思起来,我在英语复习上的最大疏漏就是没有在最后阶段预留几套真题来进行模拟训练,导致后期无新题可做,所以我大约反反复复地做了三遍真题。对于作文部分,我参考的是考研1号系列的《写作160篇》,从十一月开始,我不仅实战演练真题作文,还会背诵书中的范文。就这样,我的英语复习告一段落。
考研专业课方面:
量子力学的学习,首先要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薛定谔方程等是其核心内容。对这些理论,不仅要理解和记忆,更要凭做题去深化理解,形成自有的思维模式。例如,理解波函数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数学解,它代表粒子的状态,薛定谔方程则是描述这个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规则。
量子力学的计算能力很重要。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是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熟练运用能帮助解决各种问题。例如,氢原子问题,凭薛定谔方程直接求解,也用角动量算符和哈密顿量的对角化来处理。多体问题中,需掌握泡利不相容原理和费米-狄拉克统计等。
量子力学的应用部分也不能忽视。比如固体中的布洛赫定理,它是理解晶体能带结构的关键;量子隧穿效应则解释了微观粒子如何穿越势垒等问题。这些应用不仅加深了对量子力学的理解,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实用工具。
学习量子力学,需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包括复数、线性代数和微积分。逻辑思考能力和抽象思维也很重要,因量子世界往往与直观经验相悖。我建议多做题,尤其是那些需创新思考的题目,这会锻炼思维方式。阅读经典教材如“ Messiah的量子力学”或"Mermin的量子力学",它们会帮你建立全面的知识框架。
参加讨论小组或者找到导师指导也是很好的学习方式。讨论帮助你理解他人的观点,挑战自有的想法,导师的经验和指导则可能你避开很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