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关于政治复习,实际上并无固定的策略可言,因为它既可能是付出多而回报少的领域,也有可能轻松备考就能取得好成绩。然而,一个共识是选择题举足轻重,特别是多项选择,需要投入精力深入记忆,多做练习以巩固印象。在新大纲发布前,最好能完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这门课程注重领悟。接着,大纲出来后,就可以开始新的学习阶段。我记得临近尾声时,我翻阅大纲解析四次,做了三次肖秀荣的1000题,这就相当充分了。至于主观题,最后一月的冲刺至关重要,那时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模拟题集,通过它们了解命题趋势和思维方式,然后就是全力以赴地背诵,尽管过程可能会让人头昏眼花,但只要你对自己有信心,就足够了。有些同学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虽然背了很多,但考试时却不确定是否应写下,等到对照标准答案才发现,原来自己曾经背过,只是当时没能识别出那是正确答案。因此,清晰的思考路径和能否灵活应用知识比死记硬背更为重要。
考研数学方面:
我深信数学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因为它始终遵循基本原理,不论题目如何变化多端。因此,在深入学习教材之前,我仔细研读了高等数学和现代数学的课本,完成了几乎所有的课后习题,并且解决了大学一年级购买的一本高等数学辅助教材上的所有问题。同时,我还制作了详细的笔记,记录下关键概念以及一些巧妙的积分和微分示例。在此基础上,我对诸如三角函数积分的各种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完成这些工作时已是九月的下旬,接着我开始了全面复习。那时,我发现我能解答全书上大约80%的问题。到了十月底,我开始接触真题。
我认为真题最具权威性,所以我规定自己每天上午用固定的两个半小时来解题,并在时间结束后严谨地评分,深入剖析错误的原因。同时,我会将模糊不清的概念记在专用笔记本上,这样整个上午我都专注于数学。我重复做了两次数二的真题,一次数一和数三的真题。由于后期时间紧迫,我调整为三小时内完成两份试卷。起初,我的成绩并不理想,时间安排也常常不足,但随着不断巩固和自我挖掘弱点,我的效率逐渐提高。真题完成后,我转向模拟卷,直至考试前三天才停止。最后的三天,我专心整理了笔记,从头至尾梳理了一遍内容。由于数学考试通常在上午举行,我一直保持上午学习数学的习惯。
考研英语方面:
在英语学习中,首要任务无疑是积累词汇。然而,面对那些只有单词和释义的书籍,我常常看了一会儿就觉得疲倦;尝试记忆单词、释义再加上例句,内容繁多,往往导致我在第二天几乎全然忘记。与同学交流心得也无法有效克服遗忘问题。实际上,考研所需的词汇量大约只有3000个左右,而大多数大纲和参考书列出的则是五千甚至更多,这无疑加大了记忆的难度。专注于这些核心词汇,它们仅涵盖考研相关的含义,顿时让我感到轻松不少,我的词汇难题就此迎刃而解!
按照导师为我制定的计划,起初每天攻克一个单元的单词;次日,我会复习前一天的内容,并学习新的单元。经过两三个轮回,我可以逐渐加快进度,比如第一天学习1到3单元,第二天则学2到4单元。备考期间直至考试前一天,都要坚持不懈,并结合做真题,你会清晰地看到自己稳步的进步。
另外,我想提醒大家不必过分专注于翻译部分。依我的经历来看,如果你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提升,翻译得分自然也不会差。
考研专业课方面:
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如何使系统稳定运行,并能有效应对各种扰动因素。在备考过程中,我首先把重点放在了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上,如控制系统、反馈、稳定性等。这些概念是后续深入学习的基础,理解它们帮助更好地构建知识框架。
线性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是核心内容。对系统的时间域分析,要熟练掌握传递函数、状态空间模型以及劳斯-赫尔维茨稳定性判据。频率域分析中的根轨迹法、奈奎斯特稳定判据也非常重要,它们能够帮助直观地理解系统的动态性能。
在控制器的设计部分,PID控制是最基础也是最实用的方法,需深入理解其工作原理,并能灵活运用到具体问题中。现代控制理论如状态反馈控制、输出反馈控制、最优控制等也是考察的重点,这部分内容相对较难,需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应用。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做题和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凭大量习题,巩固理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尝试设计简单的控制系统模型,凭仿真或实物实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这对理解和记忆非常有帮助。
我强烈推荐团队学习和讨论。与同学一起探讨难题,不仅激发思考,还能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回顾和整理笔记也很关键,这有助于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