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化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设定政治学习规划时,首要的是自我评估一下是否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基础,也就是说,你在中学时期是否接触并学习过相关课程,或者至少对党的基本方针有些许印象。如果有,那么等十月大纲发布后开始复习完全来得及;如果没有,或者想要更加稳妥,暑假期间就可以着手准备了。阅读教材时,重点应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因为它更侧重于理解和领悟,而其余内容则主要以记忆为主。对于辅助资料,我个人采用了大纲解析、肖秀荣的1000题、时事政治、四套题以及20天20题,实际上,选用何种资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你要专心致志地去做。我觉得选择题部分需要定期回顾错误题目,单纯刷题并不足够。最后的论述题,强烈建议背诵肖四,历年都会出现原题,只是北京地区的评分标准较为严格,所以要做好充分准备,祝你好运。
考研数学方面:
首年,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由于市场上针对396经济类联考的复习资料稀少且质量不一。我细致研读了两本高等数学书籍、清华大学出版的线性代数教科书以及一本概率论课本,挑选部分课后习题进行演练。我主要依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核心笔记,并大致浏览了李永乐的数学全书。对于线性代数,鉴于我在本科时的基础较弱,我专门购买并深入学习了李永乐的辅导讲义。我还制作了详尽的笔记,涵盖知识点和错误题目。可以说,我的准备工作十分充足,远超考试的实际需求,以至于第一年的考试在我看来相当简单,仅用了半小时就完成了。
数学的学习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结合教科书,认真记笔记,归纳各类题型和重要考点。《题典1800》分基础篇和提高篇,其中包含许多经典题目,难度适宜,与考研数学相仿。建议在九月新学期开始前,先过两遍所有基本概念,同时完成所有习题,确保对所有知识点烂熟于心。从九月起,可以开始做历年的真题,但在此之前务必避免接触真题。做真题时需严格按照考试时间规定,完成后仔细核对答案,分析得失。真题应重复练习,至少要做三遍。数学学习的关键是思考和总结,不能只埋头做题。通过大量练习,你可以逐渐熟悉各种题型,看到问题的条件就能联想到相关知识,每个问题的表述都能转化为解题的前提。建立一个错题集是个好习惯,把做错的题目、新颖的题目以及常考的知识点(如麦克劳林公式、泰勒公式等)都记录下来。
考研英语方面:
我的英语成绩不太理想,这恐怕与心理状态有关。学习英语并不复杂,关键在于词汇量的积累。我在准备六级考试时就已经背诵了考研所需的单词,因为两者的词汇量相差无几,但考研对单词的理解程度要求更高,不仅测试一个词的多种含义,还在阅读理解中强调其灵活运用。我发现逐页翻阅单词书的方法对我来说进展缓慢,于是我尝试了一种新的策略:如今的智能手机都具备英语词典应用,我把不熟悉的词汇(包括考研指定词汇和日常阅读中碰到的关键单词)添加进去,并设定了每日复习的数量,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记忆。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效率高,也便于持久坚持,每天只需花费几分钟就能完成。不过,考虑到手机上的单词解释可能不够全面,我也会定期回到纸质词书进行深入学习。这个记单词的习惯我已经形成,即使考试结束了,我还是会经常用手机来温习单词。
考研专业课方面:
环境学是一个涵盖广泛的学科,它涉及到生态学、地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至关重要。你需理解并一些基本概念,比如环境污染的类型(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影响,以及主要的环境保护策略和法规。这些知识通常会选题和简答题中出现。
环境化学是环境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关于污染物的形成、转化和降解过程,以及环境监测技术的理解。例如,酸雨的形成机制、重金属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光化学烟雾的生成等。这部分需深入理解和记忆,因可能会出现在计算题或者分析题中。
再者,环境影响评估和环境管理也是考试的重点。你需了解如何进行环境影响预测,理解EIA的基本流程,熟悉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掌握一些环境规划和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如生命周期评价、清洁生产等。
对学习方法,我认为“理解+记忆”是最有效的方式。理解是基础,只有真正理解了知识点,灵活运用;记忆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关键信息进行巩固。做大量的练习题也很重要,凭实际操作来检验理解程度,并找出自有的薄弱点。定期回顾和整理笔记也是提高效率的好方法,帮助你构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
我建议大家保持好的学习习惯和心态。每天定时定量的学习,避免临时抱佛脚,保持冷静和乐观的心态,自己,你一定克服这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