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光学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我个人倾向于重视英语真题超过政治,因为每年的政治时事都有所不同,故深入探究往年的题目并不那么必要。不过,购买一套试题集来熟悉材料题的答题技巧和模板是有帮助的。在我看来,政治复习的启动时间不必过早,九月开始就足够。我发现大纲涵盖的内容过于广泛,所以我采取的方法是,通过做近几年的选择题来大致把握试题的趋势。接着,我会配合使用1000题,逐个单元进行练习。每完成一个章节,我会依据答案解析,在肖秀荣的精讲精练中查找相应知识点,简单易懂的部分快速浏览,复杂或关键点则向老师请教并记录在专门的笔记本上,便于随时查阅和诵读,早晨用半小时来强化记忆。完成1000题后,务必回顾错题,并多次温习。如果还有余力,可以尝试1500题等额外练习。到了复习后期,最重要的就是!肖四!每一个问题,尤其是大题,都要!背!透!彻!如果有空闲,也推荐背诵肖八,因为它与肖四有不少重叠内容。
考研数学方面:
我并不否定以题型为中心的学习方法,事实上,我也偶尔采用这种方法,因为我还没能达到无所不能的程度。然而,我个人偏向于一种不同的学习策略,倾向于先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再通过归纳题型来巩固知识,以此增强学习效果。对于仅专注于题型本身的学习方式,我并不提倡,甚至认为这是不可取的。举个例子,今年2018年的数学一和三中有一道概率论试题,涉及到“离散型+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而在之前的复习资料中,通常只涉及“离散+连续”(如2016、17年),“连续+连续”或“最大值、最小值分布”。考试后,我翻阅了许多题型集,没有发现任何一本提到这种特定题型。这不应被视为全新的题型,因为该题的核心依然是我们熟悉的复合随机变量问题,从理论知识的角度看,并未超出课程范围。但从题型角度来看,它却显得与众不同,甚至可以说是超越常规的。如果一本题型书仅仅依赖题型来覆盖所有考点,不仅是降低了考研的标准,也低估了出题老师的智慧。近年来的实际考试题目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讲到这里,我想你应该已经明白了我的观点。
考研英语方面:
众所周知,英语阅读是解题的关键,而我当时因为紧张导致阅读难以进行。不过还好,我对语言的感觉还在,尽管完形填空可能错误颇多,但由于其分值不高,最终成绩还算过得去。对于英语复习,我的策略是记忆词汇、演练真题和撰写作文。在复习初期,我与许多同学一样,坚决每天背诵图书馆借来的单词书中的几页,并利用扇贝单词应用抓住间隙时间学习。无论重复多少次,词汇的记忆都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习惯需要持续保持。大约从六月起,我开始着手做历年真题,不断重复练习,多次分析并解决问题。我选用的是张剑的英语黄皮书,其中包含的阅读理解80篇和150篇我也购买了,尽管最终未能全部完成。总的来说,考试前要确保手感不减。最后两个月,我开始专注于作文,将作文分解成9个部分,按照各个部分的模板填充内容,最终组合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考研专业课方面:
光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涵盖了光的产生、传播、相互作用以及探测等多个方面。理解光的本质——电磁波特性,是学习光学的基础。你需深入理解波动光学的基本概念,如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这些都需扎实的数学基础来辅助理解。例如,傅立叶变换在光学中的应用,就是理解和解决光学问题的重要工具。
量子光学是光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光子的概念,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统一解释。这部分内容相对较难,需理解并掌握基本的量子力学原理,如波函数、测量理论、光子统计等。激光物理也是量子光学的重要部分,理解激光的工作原理、增益介质、谐振腔设计等知识点对全面理解光学至关重要。
再者,光学系统的设计和分析也是考试的重点。透镜系统的成像理论,包括薄透镜、厚透镜、反射镜的成像规律,以及像差理论,这些都是光学工程师必须掌握的知识。现代光学仪器,如光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的工作原理也需有所了解。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脱离实验和实际应用。尝试凭模拟软件进行光学设计,或者动手做些简单的光学实验,这样既能加深理解,也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做历年试题和模拟题,熟悉考试题型和解题思路,也是非常有效的复习策略。
保持对光学的热情和好奇心,不断探索和思考,这是推动你深入学习的动力源泉。光学是一个充满魅力的领域,你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和理论,享受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