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史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早在六月初,我就购买了肖秀荣的三本复习资料——精讲精练、1000题以及命题人讲真题的上下午篇。每学完一个章节,就会紧接着完成对应部分的1000题练习。当我的暑期来临,开始着手政治复习时,周围不少同学都认为这么早就开始是浪费时间。但我坚信暑假开始复习政治并不算早,毕竟那时才刚刚进入认真的备考期,心态也相对轻松。到了九月,随着紧张情绪的升温,对待政治的耐心明显减少。正如我先前所说,一旦放松警惕,学习状态很容易崩塌。七月时你可能觉得九月开始足够,但到了九月,面对大量的记忆内容和阅读题目,又会寄希望于肖四、肖八、蒋五这样的押题集,然而,谁能真正保证全中呢?如果有更充裕的时间准备,何必让自己陷入慌乱。1000题完成后,我会尝试徐涛的优题库来进一步提升。对于政治学习,跟从老师的指导很有帮助,因为书籍往往缺乏系统性的逻辑,而老师能帮你找到便于记忆的策略和技巧。到最后的冲刺阶段,我不惜做遍了市面上的各种押题卷,就算没有五十套,至少也有三十套。
考研英语方面:
从17年的一月份起,我开始了词汇的记忆工作,到了三月,我开始跟着朱伟的《恋恋有词》学习。到了七月份,我已经大致完成了第一轮的学习,同时我也辅以红宝书的单词来记忆,这两项任务并行进行。在那些没有课程的午后,我会专心致志地攻克1997年至2007年的真题,每天坚持一篇阅读理解。由于基础薄弱,初读时我并未期待能完全理解文章内容,而是把遇到的生词圈出来,待完成后再查阅并核对答案。次日,我会回顾前一天的单词,继续推进新的阅读。这个过程相当缓慢,但单纯的单词记忆确实单调乏味。第一轮结束后,我重新开始第二轮,这次我专注于解析句子结构,找出犯错的原因。这时,每天做两到三篇阅读,难度逐渐增大,我几乎把整个下午都献给了英语学习,那是一段极其艰难且煎熬的日子。由于时间紧迫,我紧接着开始了2005年后试题的练习,依然遵循先前的方法:第一遍标记生词,同时也复习1997至2005年的题目第三遍。第二遍我开始仔细分析,第三遍再深入剖析,第四遍则集中精力于错误部分,反问自己为何出错。我特意保留了一些历年真题作为后期冲刺阶段的模拟训练材料,这些我重复做了两遍。
考研专业课方面: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是一门涵盖广泛的知识体系,它包括了教育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在教育原理部分,理解并掌握教育的本质、功能、目的、过程及其规律至关重要。这部分需深入阅读经典文献,理解教育家们的理论观点,并能结合实际进行分析。
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则是考察对历史教育发展脉络的把握。对中国教育史,要关注各个历史时期教育制度的演变、重要教育人物和事件的影响;对外国教育史,重点在于了解西方教育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近现代的教育改革和思潮。这两部分的学习建议凭构建时间线,将关键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性的认识。
再者,教育心理学是连接教育实践与理论的重要桥梁。需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教学策略的设计依据,以及评价与测量的基本原理。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但与实际教学紧密相关,尝试凭案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首要的是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坚持每天固定的学习时间和内容。做笔记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不仅帮助记忆,还能促使自己深度思考。历年真题的练习不容忽视,它们帮助熟悉考试的题型和难度,找出自有的弱点。组队学习或者找一个研友,共同讨论,互相答疑,提高学习效率。
在备考过程中,保持好的心态同样重要。面对庞大的知识量,可能会有压力,但,只要你持之以恒,一定能够突破重围。每一次的困惑都是成长的机会,每一次的努力都会在未来得到回报。